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

耶德遜

(1788-1850)

  




開拓緬甸的美國宣教士;為了承擔緬甸的福音使命,忍受逼迫、監牢之苦,並喪失妻子和兒女之痛;他去緬甸時沒有一個基督徒,到他離世時,緬甸已經有七千多的基督徒和一本他所留下的緬甸文聖經。









耶德遜 (Adoniram Judson)   178889出生在美國麻省莫爾登鎮一個牧師家庭,他是美國第一個去緬甸的宣教士。耶德遜自小就聰明過人,16歲就拔尖入讀布朗大學二年級,更以第一名畢業,代表畢業生致詞。在大學期間耶德遜認識了一個才華洋溢的同學雅各(Jocab Eames),兩人志趣相投成為好朋友,耶德遜更加跟隨雅各成為自然神論者,丟棄自小學習的基督教信仰。畢業後耶德遜回家開辦了一間學校,又寫了兩本教科書,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承認,但是耶德遜一D都感覺不到滿足,想起好友雅各講過紐約的生活很刺激多姿多彩,他就決定去紐約市做編劇,盼望成為美國的莎士比亞。但是他父親強烈反對他去紐約,因為紐約當時是一個充滿罪惡的城市。他父親說既然他不想做教師就跟從父親做牧師啦,但是耶德遜說他寧願落地獄都不會做牧師,更表明自己係自然神論者,不相信基督教的神,他父親聽到之後非常憂傷,就同他辯論自然神論者的觀點,想挽回兒子,可是聰明的耶德遜在辯論中完全勝過他父親,更不理會父母的勸告去了紐約。可是紐約的劇院因經營困難不再請人,耶德遜在紐約等了一個月,最終離開紐約,因怕無面子又不敢回家就過著流浪的生活。有一晚因旅店沒有房間,耶德遜要和一個患重病的人同房,那人傳出痛苦呻吟聲使耶德遜不能入睡,更在當夜病死。在早上耶德遜發現原來那死去的人,正是從前和自己一齊談理想才華洋溢的好朋友雅各。聽見雅各在死亡前的恐懼和痛苦,耶德遜開始思想自己所信的自然神論,為了尋找答案他決定回到家鄉進入安都華神學院。

  三個月後耶德遜找到答案接受聖經為真理,決定將自己的人生獻給神。他立刻加入父親的教會,那天他全家因此十分歡喜,但耶德遜有一種好奇怪的感覺,他覺得以後都不會再有機會再同家人一起。有一天耶德遜看到一本叫東方之星的書,內容描述印度人怎樣崇拜偶像和他們需要福音的迫切性,耶德遜覺得自己好像看見自己的命運一樣,之後他完全不能在堂上集中精神,腦中不斷想起讀過的書,有英國鞋匠克理(William Carey)到印度宣教的故事,有馬禮遜到中國宣教的故事,其中最難忘的是一本描寫緬甸的書,緬甸是一個皇帝統治的極權國家,皇帝的說話就是一切,人的生死掌握在皇帝手中,那裏的人相信佛教,那裏的人相信輪迴,當耶德遜越看這本書,他就越深信神呼召他作緬甸宣教士。當耶德遜想告訴家人他決定到緬甸宣教時,他父親說安都華神學院的教授,想請耶德遜在波士頓最大的教會中做助手,並願意在十年內培訓他成為美國最出色的牧師,但耶德遜說他不可以接受,因為神呼召他作緬甸宣教士,他的家人十分震驚,他妹妹甚至哀求他不好去,回到學校耶德遜想自己必定會被教授召見,出乎意料之外教授沒有為難他反而十分支持他作宣教士的決定,加上耶德遜在學校遇見幾個和他一樣有宣教熱情的同學,耶德遜就和他們組織了美國國外宣教會,立志獻身於宣教工作,他們經過詳細的討論決定首先去印度看看有沒有宣教的機會。

耶德遜立即和安妮(Ann)結婚,夫婦兩人與其他三位宣教士上了往印度的船,到了印度就向宣教士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了解當地的情況,耶德遜更向克理了解緬甸的情況,原來緬甸皇帝完全禁止福音工作,而且十分殘暴殺人如麻,曾經活葬五百人。兩星期後當地的東印度公司不允許他們留在印度要把他們送回美國。耶德遜內心十分掙扎,他已經來到這麼遠,不願就此放棄,但是他可以去那裏呢?緬甸好像未開道路,身邊的人也勸他回去,向美國的印第安人傳福音也可以,最終耶德遜決定寧願死在異地也不會放棄宣教,和東印度公司玩捉迷藏,躲避東印度公司的追捕,其後東印度公司找到他們,而眼前只有一艘去緬甸仰光的船,耶德遜覺得神好像想藉環境叫他們去緬甸一樣,他們就登上了去緬甸的那艘船。


耶德遜的第一任妻子安妮畫像;安妮也是美國第一個女宣教士。

到了緬甸仰光他們根本不知道點做,幸好有宣教士腓力(Felix Carey)為他們預備一個教緬甸文的老師,耶德遜夫婦也意識到學習緬甸文是目前最重要的事,他們就很努力地學習緬甸文,當中發生一件事使耶德遜夫婦更迫切地學習緬甸文,有二十個盜賊闖入一間屋,殺了主人搶了一切,其中七個人被捉到,緬甸總督就吩咐人他們的手腳,剖開他們的肚皮,掛他們在市集,讓他們慢慢地死去,作為眾人的警戒,看見這殘暴的事,耶德遜夫婦覺得福音的工作不可再延遲,不久之後安妮在緬甸又誕下一個兒子,他們盼望兒子長大後成為宣教士,可是兒子未到七個月就病死了。因著兒子的死他們深深地憂愁,雖然很痛苦但是他們仍開辦女子學校,讓緬甸的女子有讀書識字的機會,而耶德遜更專注於翻譯聖經和印製福音單張。

不知不覺過了六年,耶德遜覺得是時候專心傳福音,他在主要街道附近買了一塊地,建造了一間小棚屋(zayat),每一日耶德遜坐在棚屋呼喊有誰是渴求知識的請進來,有人進來嘲笑和侮辱耶德遜,有人只是來吃吃喝喝,只有少數的人是真正想認識基督教,之後耶德遜留意到一個叫孟那(Maung Nau)的人一直都只是靜靜地坐著,可是他卻每天都來,而且還在其中一個主日決定成為基督徒在群眾中起身決志。孟那的決志帶給耶德遜大大的鼓勵。

緬甸的第一批信徒--孟那(Maung Nau)

耶德遜相信神開始在緬甸人的心裏動工,他就把握機會邀請孟那住進他的家,想幫助孟那持守信心和興起他成為同工,到了緬甸六年,他們終於興起第一個基督徒,這日是耶德遜一生之中最開心的一日,不久又有兩個人信主,有三個緬甸人成為基督徒了,半年後緬甸王死了,新王上任,大量興建彿教的棚屋,因著政局改變和三個緬甸人成為基督徒,人們開始感到基督教對佛教的威脅,沒有人願意聽福音,大家也避免與宣教士扯上關係,也再沒有人到小棚屋聽福音,耶德遜覺得不是辦法,就決定去緬甸首都亞華
(Ava)拜訪新緬甸王。盼望說服新緬甸王容許他們自由傳福音,雖然他們沒有一個理由可以說服新緬甸王,加上去首都亞華的路程十分危險,他們可能一去不返,但為到福音的緣故耶德遜和同工願意挑戰,終於他們去到首都見到緬甸王,可是緬甸王對福音一點也不感興趣,說緬甸不需要其他宗教,叫耶德遜攞埋他們的聖經離開。見到緬甸王大大的不悅,耶德遜十分失望地回到緬甸仰光,因著沒有人願意再聽福音,加上緬甸王的反對,所有與宣教士有關係的人也有危險,緬甸的福音工作好像到了盡頭沒有盼望,耶德遜甚至計劃與妻子離開緬甸,在第二個地方再建立宣教中心,但是三位緬甸基督徒求耶德遜不要撇下他們,他們也不怕死為甚麼耶德遜要走呢,他們求耶德遜最少有十個緬甸基督徒,和設立了一個領袖才好走,為此他們竭力地傳福音,帶哂所有他們識的人來參加聚會,耶德遜夫婦深深被他們感動,決定留下來,當耶德遜憑信心留下,他們不但沒有被滅絕,反而相信福音的人開始增多,又有四個緬甸人信主,其有一個是出名的佛教學者,有一個是在緬甸第一個相信福音的女人,

然而福音興旺同時逼迫也增加,基督徒開始被緬甸人排斥,甚至連所住的房屋也被焚加上英國與緬甸發生戰爭,緬甸王下令把所有外國人當作間諜捉去坐監。耶德遜也不能倖免,在監獄中耶德遜雙腳帶著十磅的腳鏈,在臭氣沖天的監獄中被倒吊起來,只有頭和肩頭可以著地。當他想到自己只翻譯了新約聖經還未翻譯舊約聖經,就開始絕望,究竟他在緬甸的一切努力會不會於一旦,有一天安妮帶著食物來監獄探耶德遜,原來安妮因認識當地官員,所以才沒有被人捉去,之後安妮每天到監獄探望丈夫。她把新約聖經的翻譯縫進枕頭裏帶給耶德遜,耶德遜就一直保存著,同年英國打敗緬甸,耶德遜被提出監獄作和談的翻譯,一年半的牢獄生活終於完結。出監後他努力服侍福音工作,然而叫耶德遜痛苦的事臨到,與他出生入死的妻子死了,原因是長期營養不足和缺乏休息,不久耶德遜兩歲大的女兒也死去,這是耶德遜在緬甸死去的第三個孩子。之後耶德遜陸續接到他父親,弟弟,和弟弟全家死去的消息。耶德遜一生盡心盡力地服侍神,換來的竟是妻子和所有兒女也死掉,難道這就是神的回報,耶德遜大受打擊,要三年的時間才能回復,再次投入翻譯工作中。

耶德遜被捕入獄。

安妮前來監牢探望耶德遜。

因為緬英戰爭緬甸人開始關心福音,信主的人也大大加增,緬英戰爭前耶德遜用了九年才引領18人信主,緬英戰爭後就有二百多人受洗,之後耶德遜娶了撒拉(Sarah Boardman)作他第二任妻子,七年後耶德遜終於完成了整本聖經的緬甸文翻譯和印刷。踏足緬甸二十七年,耶德遜的掙扎沒有白費,緬甸人終於可以讀到聖經。這是耶德遜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因緬甸惡劣的氣候耶德遜和撒拉常常病倒,有一次他們更全家患了重病要回美國接受治療,還未到達美國撒拉就死了。五十七歲的耶德遜再一次經歷喪妻之痛,耶德遜為緬甸的福音工作獻上了自己的一生,他第一任妻子安妮和她所生的兒女也死了,撒拉和她所生的三個兒女也死了,耶德遜付上很重的代價甚至超出他的想像,但是相比起他的回報就不足掛齒了,他留下一本緬甸文的聖經,開拓了緬甸的福音事工和帶領百幾人信主,他更完成緬英字典讓來到緬甸的宣士可以更快學會當地語言。

耶德遜畢生所翻釋的緬甸文聖經。

 18504月耶德遜病得好嚴重,在患病當中他說我並不厭倦我的工作,但是若果基督叫我回家,我會像回到父家的浪子一樣高興,最後耶德遜在坐船看病途中上逝世,享年六十一歲。耶德遜去緬甸時沒有一個基督徒,到他離世的時候,緬甸已經有七千多的基督徒和一本他所留下的緬甸文聖經。在耶德遜的出生地,有關於他生平的幾句話:“耶德遜牧師,莫爾登是他的出生地,大海是他的墓地,信主的緬甸人和那本緬甸文聖經是他的紀念碑,他的記錄存在天上。”其實,耶德遜的記錄不僅存在天上,也留在人間,兩百年來已經感動無數的基督徒,願意效法他的榜樣,將自己奉獻在海外宣教的祭壇上。


參考書目:Janet & Geoff Benge, "Adoniram Judson : bound for Burma",  Seattle, WA : YWAM Pub., 2000


馬禮遜




(17821834




近代第一位來華的新教宣教士;第一本基督教中譯聖經譯者,並編著第一本華英字典,開辦英華書院和中文活字印刷業務;這等重要的文字基礎工作,大大方便往後中國門戶開放時期,西方宣教士們在中國傳揚福音的工作












馬禮遜
Robert Morrison(17821834),出生於1782年,家中有五弟兄姊妹,他排行最小。馬禮遜的父親是蘇格蘭長老會的長老,因此馬禮遜在家中受嚴格的訓練,養成禱告和讀聖經的習慣。馬禮遜小小年紀就在工廠幫父親工作,每天從早上六點到八點。他自小體弱多病,經常頭痛。每當頭痛,他就禱告神。他特別喜歡閱讀和寫作,會比別人早起一小時,閱讀聖經和寫日記。馬禮遜不是特別聰明,但記憶力超群。十二歲時已能一字不漏地背誦詩篇119篇共176節經文。


過了一段日子,馬禮遜讀到<<宣道雜誌>>裏有關外國宣教士的消息,他大受感動。經過多番掙扎後,他堅定地相信,神要使他成為一位宣教士。他要負起使命上戰場,為上帝打美好的仗。他在鶴士敦學院的兩年取得優異成績,得著升讀一流大學的難得機會。但感受外國傳教的逼切,毅然放棄升學,申請入讀高士坡傳教學院。


有一日,院長將宣教通訊遞給馬禮遜,上面寫著莫士里牧師發出的呼籲「要迫切翻譯及印行中文聖經」。他認為要將聖經翻譯成東方人口最多那民族的文字。可惜,沒有人關心莫牧師的呼籲,唯獨馬禮遜。 為了得到教會和宣教團體的支持,他四出尋找理據。結果,他在大英博物館發現一份中文文稿,題為中文四福音,是早在1737年天主教教士翻譯的。


於是馬禮遜仔細研究那份中文稿件,有感而發:「中國人說我們的文字像『雞腸』,我看中國字好像伏在白布上的蒼蠅,它們像受過訓練,自動排成一個方陣。」為要克服語言的障礙,馬禮遜必須找一位蒼蠅老師,教他看蒼蠅的肚皮。神為馬禮遜預備了中文老師叫容三德。為了有效地學習中文,他們每天去博物館抄寫<<中文四福音>>,幾個月時間,就全部抄寫完成。在抄寫的期間,馬禮遜發現不止四福音,裏面還有保羅書信和使徒行傳譯本。馬禮遜對中國靈魂的心越得熾熱。


馬禮遜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便把已完全記得的字帖燒掉。這樣做卻令容三德誤會,甚至令容三德幾乎不肯再教他中文,因為馬禮遜完全不曉得中國讀書人最忌「焚書」。他意識到中西文化的差異,但為了成就主工,他學習接受和包容。在1807年倫敦會按立馬禮遜為牧師。
馬禮遜現在需要尋找往中國的船隻。當時有船隊直接來往英國和廣州,這船隊是由英國東印度公司主持。不過他們一直以來反對宣教士乘坐他們的船隻。他只好迫於無奈繞路,先去美國,再由美國出發去廣州。船主知道馬禮遜要往中國宣教,就向他潑冷水說:「馬禮遜先生,你真的期望自己能改革那中華大帝國崇拜偶像的陋習。」馬禮遜深知道開拓這屬靈的荒地實不容易,必定有許多障礙。馬禮遜沒有因為船主的說話而畏縮,反而更加相信神,他堅回答船主:「我不能,但我相信上帝能夠。」馬禮遜帶著堅定不移的信心,乘搭匯款號到美國,再乘搭三叉號由美國到廣州。


船隻航行期間,不時遇上風雨交加,浪濤如山,船上的人不管是水手或乘客都憂心忡忡。除了海浪之苦,頭痛也令他苦上加苦。默想聖經就成為他最大的安慰。他雖然在痛苦中,但首先關心船上的人。他把握機會向他們傳福音,在每逢主日,舉行崇拜,向船員講道。他又加緊練習中文。 當三叉號駛入珍珠港,馬禮遜雙腳真正踏足在廣州的土地上,心情十分雀躍,與此同時,他感觸良多,實在非筆墨所能形容。馬禮遜需要面對兩個問題: 第一是得著居留權,第二是找中國人學中文。當時,只有外商准許居留,而擁有廣州營商權只有荷蘭,英國和美國三個國家。雖然東印度公司從英國政府取得二十年在中國的獨家經營權,但他們連載馬禮遜來中國都不肯,更何況要收留他。荷蘭這個家對馬禮遜不認識,不會某然讓他居留。神卻感動美國人冒著犯法的危險暫將他收留在洋行裏。

廣州外國商館




廣州十三行同文街

為著方便學習中文,他甘願屈就,住在工廠地窖裏,馬禮遜每天靠著微弱的光線學習。他節衣縮食,所有的金錢都花在聘請中文老師和購買中文書籍。雖然清政府下令中國人民不得教授洋人中文,違者處死。但有人為到金錢冒險,他們身上袋了毒藥,一旦被發現,就打算服毒自殺,免受牢獄之苦。然而馬禮遜卻相信上帝必看顧。他把握時間,每天伏案學習和翻譯。馬禮遜終於體力透支,病倒了,雖然人會倒下,但神絕不會,馬禮遜做不到的事情,神為他辦妥,從前在倫敦教他中文的容三德剛回到廣州,特意探望他,容三德受馬禮遜的毅力和熱誠感動,協助他從中國行商得到廣州居留權。得著居留權後,下一步是取得工作證明,這件事實在令馬禮遜十分苦惱,究竟怎樣得到工作呢? 在幾乎望的境況下,神卻施展祂的大能。英國洋行大班聘請馬禮遜著手編著一本華英字典。馬禮遜大大經歷神恩,不斷地感謝神。在1809220日馬禮遜與瑪麗舉行婚禮。


當馬禮遜翻譯完畢,他趕緊拿著手稿去印刷。雖然清政府已有嚴令:「凡刻印中文基督教書籍必處死。」這印刷廠是由老闆蔡興一手操作。為了掩人耳目,他們將假書名糊在書本的封面上。當馬禮遜看著剛剛印好的<<使徒行書>>,開口唸著:「陡斐勒 余先言 耶穌始行 訓諸情,以聖風 囑咐 所選使徒」。他不住感謝神,眼淚要奪眶而出。他把書分成數份,寄回英國。在印刷廠,馬禮遜認識了一個印刷工人蔡高,是蔡興的弟弟。他脾氣暴躁,朋友不多。有一天,他要求馬禮遜替他施行水禮,要做主的門徒。馬禮遜沒有立即答應。他要求蔡高真誠悔改,戒除以往的陋習,預備一篇得救見証,並要下定決心過神喜悅的生活。後來蔡高成為馬禮遜來華所得十位信徒的第一位。馬禮遜繼續加緊翻譯和印刷的工作,惟有聖道才可以永遠傳流和改變人心。翌年,路加福音,真道問答陸續面世。

馬禮遜和他的助手校對和印刷中文聖經。


馬禮遜一再懇求倫敦會派同工來幫助,禱告7年後,他的夢想終於實現,米憐成為第二位來華的基督教宣教士。在181374日,他與妻子抵達澳門。可是天主教教士從中作梗,在總督面前謗他們,總督要求米憐牧師八日內離開澳門。但這樣無損米憐的決心,他偷渡去廣州,米憐夫人則在澳門逗留。


米憐牧師及其夫人(左)及米憐牧師(右


面對清政府嚴厲的打壓和天主教教士的攻擊,馬禮遜與米憐商討在華傳教的對策。為了宣揚天國福,音必須從文化教育入手,他們打算在爪哇,成立學校和印刷所,從長遠的方向宣揚福音。雖然中國福音之門不知何時才打開,但馬禮遜相信 神愛中國3.5億的靈魂,祂有祂的方法打開這門。為了這個計劃,馬禮遜趕快加印二千本<<使徒行傳>><<路加福音>>,以及五千本<<真道問答>>,好讓米憐分發給中國僑民。數個月後,他們申請土地興建學校,獲得批准。他們在馬六甲申請土地興建學校獲得批准。他們訂下發展方案,包括辦差會,中文學校,印刷所和出版日報書刊等。馬禮遜開始向各外商籌款,而他本人捐獻最多。在1819年,馬禮遜已完成了新舊約聖經的翻譯工作。



馬禮遜翻譯的聖經

中國第一位華人牧師梁發

不過,接著五年的宣教生活,可說是這位宣教勇士最痛苦的日子。清政府沒收他辛苦翻釋的手稿,連白蟻也加入戰團與他對抗,將曉幸收藏起來的手稿吃掉了一大半。但最痛苦的事莫過於三個同工離開。米憐,米憐的妻子和馬夫人相繼返回天家,只剩下馬禮遜一人孤單作戰。他在日記寫道:「九年前我兩夫婦歡迎米憐夫婦到澳門。如今,我們四人中的三人,皆不到四十歲就離世了。只留下我孤苦伶仃地獨自生存。然而主的旨意是好的。他們都是在福音的應許和盼望中去世。」無論如何,五年間,四人去了三人,無疑是馬禮遜最悽酸的日子。誰能安慰他呢?實在人的話不能幫助馬禮遜,唯有主的話,他從祈禱中得到上帝的呵護,「我每日祈禱三次,早午晚禱上帝每次呵護我數小時」。似乎剩下他一人,但神與他同在,當他感到筆杆沉重的時候,神執著他的手繼續翻譯和寫作。在1833年,馬在澳門的印刷所未停印之前,馬禮遜加緊寫作出版的工作,他出版了一本中文雜誌和四期福音雜誌。
1834131日,東印度公司的船隊正式離華回英,結束二十年來與中國的交涉。為了能繼續留在中國,他答應作中文秘書兼翻釋官,馬禮遜自知身體不能負荷這重任,但他己立定心志,即使死,也要死在工場,最後他躺在床上對兒子說:「我父家裏有許多住處。」這是他離世前,剛剛好完成主日講章。他好像一位忠心的士兵,堅定留守在自己崗位上,直到最後一刻。馬禮遜病逝在廣州,遣體葬於澳門,從佌永遠長居於中國國土。


馬禮遜葬在澳門的墓碑。



參考書目:海恩波著,「傳敎偉人馬禮遜 」,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約翰‧牛頓



(1725-1807)
《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為世界著名的樂曲之一,其簡單又優美的旋律安慰了不少人的心靈。對於這首樂曲的作者,及其背後的故事,卻少為人知。約翰牛頓是這首樂曲的作者,他的一生正如他為自己所寫的墓銘:「約翰牛頓牧師,從前是個罪大惡極悖逆神的人,曾在非洲充當奴隸的僕役,卻因者救主耶穌豐盛的恩典,得蒙保守、挽回和赦免,並被指派去傳楊福音。」










第一部份,神恆久不變的愛

約翰牛頓John Newton生於英國倫敦。父親是個老練的船長,對約翰的管家過於嚴苛,以致從小父子關係不和。母親伊利沙白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從小教導約翰禱告、讀聖經和背經文,也為到兒子將來奉獻給神而禱告。他們一家在獨立教會聚會,就是形式僵硬化的英國聖公會裏分別出來的。約翰得以聽到「英國聖詩之父」──以撒華滋(Isaac Watts)所寫許多優美的敬拜聖詩,如《普世歡騰》(Joy to the world)、《我每靜念那十字架》(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這也潛伏地影響約翰在後來成為聖詩作者。可惜在約翰7歲時,母親因肺結核病去世。當時因約翰的父親出海,所以一年多裏他被交由親友照顧。後來,父親尋找到約翰,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約翰就與繼母同住,自此他變得與神疏離。因著父親暴躁的性情,繼母對親生兒女的偏坦,使約翰變得更反叛。然而,約翰是個很有天分的孩子,特別在拉丁文和數學方面也很出色。



雖然最疼愛約翰的母親離世,使他成為孤兒般可憐,但神一直保護著約翰。例如一次他坐在一隻失控了的馬匹上,剛好向著一枝因斷裂而變得尖直的樹幹直奔,眼看腦袋要被刺穿,但奇妙地馬卻在他的頭撞上前的一刻停下來;又有一次,他因祖父(繼母的父親)的冗長的訓話而不能與好友坐小船前往參觀戰艦,當他遲到只看見朋友的小船離去時,卻親眼目睹小船擱淺,朋友溺斃。這都在某程度上對他生出對神的敬畏,但過了一兩年,他又故態復萌,遠離神而行惡事。



在約翰17歲時,他收到母親朋友的邀請,認識了她的大女兒瑪麗。這是為了完成對約翰母親的遺願而撮合的。約翰因對瑪麗的傾慕,錯失父親為他計劃的船期。結果約翰得到第二份工作,作普通海員,因而他染上了更多嫖賭飲吹的惡習。後來,因著英法戰爭,約翰一次在聞遊時被捉,強迫作海軍人員。約翰因著父親的幫助,得著在甲板上任副官。他又結識了船上書記米契爾,因而深受一本無神論主義的書籍所影響,更加背棄神,行為墮落。船長信任約翰並派他去捉逃兵時,他趁機自己逃走,卻被補了。結果船長因他的背信勃然大怒,不但貶約翰為普通水手,更使他在眾人前脫去衣服,無情地以九尾鞭鞭打他。其他船員因約翰過往的自高自擂,如今也奚落他一番。約翰內心充滿憤怒,甚至生出要謀殺船長的念頭。幸而,他感到神的手隱約阻止他行愚妄的事。本來船長因痛恨約翰而不許他與其他船隻交換船員,但最終因約翰的懇求下,得以轉到一艘商船工作,如今來到商船工作,實在無王管,約翰更加作曲羞辱自己的上司,更帶壞其他船員。



後來,約翰跟著富商克勞先生到非洲工作。他是白人,靠著販賣黑奴起家,並娶了一個酋長的女兒為妻。他的妻子因約翰是白人的縁故,怕自己的地位被搶去,就對他有戒心和偏見。正當約翰害熱病而克勞先生遠行作買賣時,她苦待約翰,使他與黑奴同住草棚,待他如同乞丐,甚至比黑奴還差。約翰非常饑餓,即使吃了叫人反胃的植物球作食物,但也無辦法下而繼續吃下去。他的遭遇如同路加福音15章的浪子,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但沒有人給他。克勞先生回來後,又因誤信約翰偷竊貨物,就在遠行時,用鐵鍊和枷鎖鎖著約翰的腳踝,使他在甲板上整天在烈日下暴曬。克勞先生只留給約一天的食糧,如果他沒有如期在一天裏回來,約翰就要捱餓。約翰託人把信件帶給父親求救,父親聞訊也不敢落淚,就託朋友去搭救自己的兒子。與此同時,約翰也謀求其他工作,結果得到另一個商人的賞識,得以脫離苦海,他又再次過著歡悅的生活。後來,父親所託的朋友,幾經困難終於找著了約翰,約翰就坐上了灰狗號回英國。



然而,船長這才知道約翰是個麻煩的傢伙,後悔讓他上船。約翰毫無顧忌地褻瀆神的名,又動搖水手對基督教的信仰,又嘲笑聖經的說話。雖然如此,神對約翰仍然有憐憫,在一次約翰醉酒,他既不懂游水,卻以為小船就在旁邊而跨步去時,幸而一個船員把他拉回來,救他免葬身大海裏。



第二部份,浪子回歸

在乘坐灰狗號横渡大西洋之中,他讀了一本書《效法基督》,其中內容:「一個人的性命是何等的短暫和不可測度,你必須正視你的性命。今天,你也許充滿了活力,事業興旺;明天,你何等衰微,一無所有……啊!可憐的犯罪動物!你來日在審判台前如何站立得住,你一切隱藏的罪在神的光中將無所遁形。」就在那晚半夜,有人發出船要沉沒的呼喊聲,原來暴風直撲灰狗號。約翰從床上起來,爬往甲板去。船長命令他快去拿一把刀來,說時遲,那時快,第二個大浪撲來,把一個在甲板上的水員沖走了。若非船長剛好的吩咐,約翰定必一同被捲入大海之中。


約翰在灰狗號的暴風中遇見上帝。



整夜船員與暴風搏鬥,趕緊把湧進船身的水舀出去,又用被海水浸濕了的衣服和床褥來倒塞船身破口。到了早上9時,約翰已經不停地舀水幾小時,已經筋疲力竭,又甚是饑餓和寒冷。他向船長作出幾項保救船身的提議後,突然脫口而出:「如果這樣作還不行,但願主憐憫我們!」約翰也驚訝自己一個褻瀆神的人竟然說出這樣的話。後來他反想起過去年間所經歷神的恩典時,不禁想到兒時所背誦的箴言1:24-31,「我呼喚,你們不肯聽從,我伸手,無人理會,反輕棄我一切的勸戒,不肯受我的責備。......所以,必吃自結的果子,充滿自設的計謀。」



雖然多年來約翰辱罵神,但在這時面臨生死邊緣時,他不斷想起從前所聽過聖經的話語,他為到自己的罪孽深深痛悔。當他讀福音小冊子上,「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主耶穌既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我們豈可活在罪中,忽略這麼大的救恩呢?」約翰頓終於因信得著救恩,內心充滿了喜樂。他們的船在大西洋飄流了一個月,甚至因缺糧有人吃人的危機,但終於平安地在愛爾蘭上岸,更重要的是約翰得著了救恩。



約翰在上岸後,隨即到了當地的教堂,他在主日擘餅聚會中跪下禱告說:「神啊,謝謝祢的恩典和憐憫。祢把我從海浪中救拔出來。我犯了褻瀆和咒罵的罪,頂撞了祢,祢仍然赦免我,拯救我。在祢的扶持下,我將餘生奉獻給祢,願意被祢使用。」


然而重生後的約翰仍然陷在情慾的網羅裏。後來他在另一份工作做水手其間,多次尋花問柳。他的內心卻感到史無前例的痛苦,哀就歎說,「神啊!我為什麼墮落到此地步,我比得救前更加不可救藥!在神給了我這麼大的憐憫之後,這種事為什麼竟然會發生!」他雖然懊悔,卻是不能自拔。結果,神管教的手臨到他身上,使他患上一場熱病。病重的他無力地拖著身軀,走了一里路來到一個隱蔽的地方。他向神流著眼淚認罪,祈求主耶穌的寶血的潔淨;在他真正悔改後,他得著了赦罪的平安。從此之後,他不再陷入肉慾中的罪。他發現自己在得救時,用功讀聖經和禱告,現在卻成為了有無實的基督徒,忘記讀經和個人靈修。因著這次管教,約翰每日禱告的生活成為他終身的習慣,也自發性地讀經禱告。



第三部份,滿有恩賜的神僕


後來,約翰與瑪麗結婚。約翰為了養家,成為往非洲商船的船長。在船上他喜愛閱讀聖經,以及屬靈書籍。有一次,他遇上一位舊朋友,但他因從前的約翰所帶壞,常說褻瀆神的話。即使到他病逝前時,仍死不悔改。這叫約翰感到從前使人誤入歧途而自責不已。此後,約翰認識了一位庫尼船長,約翰的信心得著堅固。他們倆幾乎每晚都談論神國的事。約翰因庫尼船長的鼓勵公開地見證主恩。

那時,英國每年運送六萬名黑奴入境,共有二萬名死於熱病、痢疾等。約翰在商船上目睹買賣黑奴的慘況,終於他忍受不了,要脫離這個不道德的工作。然而,他沒有學識或其他謀生技能。神卻垂聽了他的禱告,在一次病倒後,醫生證實約翰不適易在船上工作。神又賜下潮汐觀測員的工作,就是海關,負責防止船隻走私。   

當時販賣黑奴的悲慘情況。


以往約翰因長期作船上工作,沒有人能幫助他在屬靈上成長。如今,他在工餘時讀經和寫詩,並到教會聚會。他特別受到大布道家懷特腓(George Whitefield)和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所影響著。約翰在就職時,曾宣誓不拿任何薪水之外的利益,現在他知道這類事失去見證,不榮耀神,就退還商家送來的一切贈品和禮物。他的妻瑪麗以往過份依賴藥物,而致身體衰弱,但如今她認識主耶穌是大醫生,才能醫治她。她也完全失去玩撲克牌、參加舞會、看戲的興趣。
  

約翰在參加循道會的聚會,特別受威林格林蕭所影響。他不但有講道的恩賜,吸引人從遠處來聽道,也有愛心常常照顧長者和傷殘人士,謙虛接待貧窮和有需要的人。另一方面,他不縱容罪惡,要求基督徒在生活上有改變,要求他們向不信主的人公開作見證。格林蕭的牧者形像喚醒了潛伏在約翰頓心靈深處母親的禱告題目,就是約翰奉獻給神作傳道的工作。通過加拉太書1:23,24,他看見自己如同保羅那樣,從前逼迫神的,如今要見證神。於是約翰開始講道,但他拙口笨舌,試過一次預備了腹稿上台講道,最終詞不達意,滿臉羞愧地離開教會。後來,他學習即使預備了講稿,他都不再依靠自己,乃依靠聖靈。在他成為富有經驗的牧師時也見證說,只要有一次主挪開祂扶持的手,講道時仍會失去水準,像個初上講台的人。

 
奧爾尼教堂。



《奧爾尼詩集》
 在約翰33歲時,他整日的禁食禱告後,明確得著神要他成為牧師的方向。但國教因約翰沒有接受大學教育而把他拒絕了。約翰沒有放棄,通過在家裏或教堂裏作見證,克服膽怯和拙口笨舌。後來他寫下《一篇真實的記述》,成為1764年英國的暢銷書,後來被翻譯為多國文字。約翰的聲名大燥,因而被邀作偏遠小市鎮奧爾尼(Olney)的副牧師。後來被按立時,他對神充滿感激說,「沒有人像我這樣的不配。因為我長期以來都在頂撞神,褻瀆神,過著的是放蕩的、淫佚的生活。我得以蒙受這麼大的恩典,實在是我所不配得的。」在他的家門口橫匾寫著:以賽亞書43:4和申命記24:18,「因為你在我眼中被看為至寶,所以你受到尊榮。但是要記念你在埃及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的神從那裡將你救贖。」

  
雖然奧爾尼地方細小,但約翰用心地預備講章,又探望窮乏的弟兄姐妹。約翰明白到講道的真正目的不是向人說一篇道理,因為知識只能叫人自高自大;人所需要的,是神的話語,是神的生命。約翰不是把重點放在展現個人的口才和知識,而是把重點放在搶救靈魂上,結果奧爾尼教堂的座位很快不夠用,教堂需要擴建。1772年,奧爾尼出現了空前的大復興, 許多年輕人擺上一切,追求靈命成長。在主日崇拜後,聽眾也不願回家而是留在教堂,尋求更多的輔導和幫助。教會的人數不斷增長,多達二千人。許多教堂也請約翰去講道,有時一星期他要講道十二次。

  
後來約翰認識了威廉古柏,他們帶著理念譜寫新的聖詩,有助信徒來傾訴他們對神的思慕,來表達個人與神交往的經歷,擺脫英國國教呆板沉悶的詩歌。1779年《奧爾尼詩集》(Olney Hymns)終於問世,共有348首聖詩,其中約翰寫的佔280首,其餘為威廉古柏所寫的。其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約翰一生經歷的,是《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其中第1節:「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


 後來他的好友威廉古柏患了自殺的傾向。約翰以神的話語來撫慰他脆弱的心靈,同時也意識到即使作為傑出詩人,又翻譯過屬靈偉人蓋恩夫人的許多詩歌,仍然需要認識到,基督是他的詩歌和喜樂。
  

約翰離開牧養了16年的奧爾尼教會,來到倫敦。約翰在倫敦講道並不比在奧爾尼時更有口才,但卻更有能力,更有聖靈的同在。他有多年航海經驗,對釣魚有一定的理會。他認為一個漁夫成功與否,取決於他是否釣到魚獲。在這其間,他所帶領得救者之中,有不少人後來被神大大使用,包括到東印度群島差傳道的布加南(Claudius Buchanan)和解經家史考特(Thomas Scott)。
  
1785年,新進的下議院議員威廉韋伯福士(William Wilberforce)前來尋找老牧師約翰的幫助。他從前在奧爾尼聽約翰講道,現在他是個敬虔的基督徒,決心制止在英國販賣黑奴的不公義制度。牧師約翰就在聽證會中作了陳述,指販賣人口的不道德和不可容忍,也在文字上揭露販賣黑奴的惡行。這場禁止買賣黑奴的爭戰最終在1807年成功在英國通過。


80歲的約翰記憶力衰退,不得不從講台上退下來,但他仍記得兩件事:「我是一個大罪魁,而耶穌基督是一位滿有恩典的救主。」1807年,約翰返回天家,享年82歲。

威廉‧韋伯福士(William Wilberforce)下議院議員,促使英國在1807年全面禁止販賣人口的卑劣生意。


  
約翰‧牛頓自撰的墓誌





 參考書目:「約翰牛頓小傳」, 基督徒出版社


約拿單.愛德華茲




(1703-1758)
18世紀美國大覺醒運動(Great Wakening) 的領導者之一。自少向神立志過敬虔和勤奮的生活,他出色的講章震奮信徒,感動多人悔改歸向神,重燃對主火熱和聖潔的愛。











約拿單.愛德華茲 (Jonathan Edwards),於1703 年出生在美國康乃狄格州他家裏有十個女兒,而他是唯一的兒子他的爸爸和外祖父都是教會的牧師,而他的外祖父更是當地諾坦普頓一帶被人公認的屬靈偉人,很受尊重。愛德華茲深受他父親和外祖父的影響,為人勤力好學,而且熱愛寫作。自少他學習拉丁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愛德華茲自少在語文上的訓練,有助他日後成為出色的研究聖經的學者和清晰有條理的說話僕人。

在愛德華茲13 歲時進入耶魯大學讀書,後來進修神學,並研究自然科學。在他18歲那年他享受了得救的喜樂和甜美,讀到提摩太前書 1:17但願尊貴、榮耀歸與那不能朽壞、不能看見、永世的君王、獨一的神,直到永永遠遠。阿們!」,他感到有種神聖進入內心,喜樂得要唱出這節經文。愛德華茲有著明確刻骨銘心的得救後,內心火熱,完全並徹底地奉獻自己給主,也因著這個關係,愛德華茲能成為美國寥寥可數的屬靈偉人

為了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為主過聖潔的生活,他提起筆寫出<立志>用來鞭策自己在屬靈上成長,每當想到新的立志題目,他就以白紙黑字清楚地加上去。<立志>共有70 項,在前言裏,他這樣寫「認識到若不是神的幫助,我不可能做成任何事,我謙卑地懇求祂的憐憫,使我能夠實行我立下的志向,只要這些決志是為著基督的緣故,並且是合乎祂的旨意的」。愛德華茲每個主日都誦讀立志,不斷督促自己。

現在撮出幾項的立志來:
一.立定志願,凡我心中認為最榮耀神,我必終生力行。
五.立定志願,不浪費光陰,盡所能去善用時間
二十八.立定志願,要恆心和經常地查考聖經,直至發現在聖經知識上有進步
三十.立定志願,每星期期都要在靈命上和領受神的恩典上有長進

愛德華茲熱愛聖經,上圖為他對箴言的注釋,內容現由耶魯大學出版。

愛德華茲就是這樣,在少年的時候在沒人監管自發性,好像少年的但以理在神面前以敬畏的態度立聖潔的志,以認真和嚴謹地在實際生活上遵守,並定期作檢討,過以神為中心的生活。

愛德華茲每日都研讀神的話語,相比起其他同學好像少了時間讀書,但他比其他少年人更用功,每日工作十三小時。愛德華茲每日都四時半起床靈修,他認為基督是主張早起的,因為祂從墳墓中復活,乃是在清早的。他節省自己享樂和睡覺時間來與神相交,過節制、追求聖潔和簡樸的生活。神祝福愛德華茲這位熱心愛主的少年人,他在靈命上和學業上每日都進步,成為班中的第一名,往後成為耶魯大學的教職員,成為擁有真理的教授牧者。

在愛德華茲26歲,被外祖父邀請,承接在諾坦普頓牧養工作,兩年後由副牧師成為主任牧師。他服事講道傳福音和著作他繼續過節制的生活,並花大量時間勤讀聖經,用心預備神的說話

美國原是英國的清教徒因被政府逼迫,而分散寄居之地。第一代清教徒己將福音的種子,撒在這片地上。但到了愛德華茲的第二代清教徒,很多都失去了純正的福音精神。從教會歷史中,我們發現當神的國度擴張的時候,同時撒但仇敵也會更激烈和惡猛地攻擊信徒。因此,神的教會沒有滿足於眼前的時候,信徒要警醒爭戰過生活,努力的進窄門。愛德華茲為了擴張基督的國度,喚醒在世務和罪惡沉睡了的靈魂而默默地禱告,並開始了一連串的講道。

在一片信息<神因人的依靠而得榮耀>,攻擊當時錯誤的亞美尼亞主義亞美尼亞主義主張人未完全墮落,有美德存在人裏面這樣阻擋人帶著憂傷悔改的心去到神的面前,這是人能得救贖的第一步。另外一片信息<聖靈以神超自然之光直接照徹人心>,愛德華茲將重生的真理教導會眾。真正重生了的人一定要有聖靈的幫助,就是神活潑常存而成就。

愛德華茲一篇最震撼人心的信息,<在震怒之神手中的罪人>,金句申32:35「他們失腳的時候近了」。在信息裏這樣說,「除了神的美意外,沒有什麼可以叫惡人一刻脫離地獄。」「神的怒火向你們,熊熊燃著,火坑準備好了,火燃著了,爐燒熱了」「罪人啊,你們的處境是何等危險,何等可怕,你們被神的手握著,懸在一個忿怒的火湖上。這火湖是無底的深坑,充滿了忿怒的火」「所以,凡尚未歸基督的人,如今要醒來,逃避那要來的忿怒,然而必然臨到大部分人的頭上。各人要趕緊緊逃出所多瑪」聖靈在會眾心中動工,有人恐懼得喊出來,要抓住座椅欄桿,唯恐掉入火湖。


愛德華茲最震撼人心的信息:
<在震怒之神手中的罪人>
在愛德華茲37歲時候,神奇妙的大能也臨到這個市鎮的居民大復興發生」。聖靈叫他們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流出悔改的眼淚參加主日的人大為增加,在鎮裏原本不信的人也來到查問有關屬靈的事,年青人信主之後,生活行為大大改變,自發性地小組查經,甚至大學教授也與愛德華茲1-1 查經。鎮裏許多的罪行消聲匿跡,居民不談世俗和虛無的話,只唱詩讚美神。這個靈性的復甦更影響到其他地區。有人估計在這一年的大復興中,有五萬人悔改信主,更重要的是美國和英國許多的基督徒靈性得以復興和鼓勵。愛德華茲總結說,不管是地上,或是地獄,都不能攔阻神的作為,基督在這些日子是榮耀得勝者。

十八世紀美國大覺醒運動

愛德華茲46歲那年,因著一些妒嫉他的人,煽動會眾趕走愛德華茲作牧師。愛德華茲雖被自己牧養了24年的教會被趕出去,他一家失去了經濟支柱,但他心平氣和,一點埋怨都沒有在教會未找合到的人,仍繼續服事多三個月。在這患難中,他也體到神的信實豐滿,從其他教會中得了一筆錢幫助。


愛德華茲妻子--撒拉
(Sarah Edwards

愛德華茲舉家去到落後印第安人的地區他的妻子覺得一位有學識和才能的人來到落後的地方有點兒浪費。愛德華茲卻相信神每時刻的帶領,仍然傳福音和寫作面對白人和印第安人語和文化的差距,愛德華茲重新調校他的信息,透過他們家庭和諧的生活來傳福音終於在印第安人中間也有悔改的工作發生,用野熊的油塗滿全身的印第安人,改變唱天堂的美妙聖詩,叫福音能傳給各個民族。愛德華茲被邀去作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後三個月,患上天花去世。

參考書目:陳福中編譯,「愛德華茲小傳」, 基督徒出版社

2018年11月15日星期四

約翰‧衛斯理


約翰衛斯理 (1703-1792)


約翰衛斯理不但是循道衛理會的創辦者,也是歷史上一位極有影響力的屬靈偉人,他所領導的循道會更幫助英國在屬靈上復興起來,其後數百年,仍然影響著英國公會及其他大小教會的精神。













約翰衛斯理生於17036月,他的祖先都是紳士和學者,他的父親撒母耳衛斯理是聖公會教會的牧師,薪金微薄,他生了19個兒女,不過其中9個都天折了。約翰衛斯理是第十五個孩子,家中排行第七。約翰的母親蘇撒拿並無因家境貧困,而疏忽教導自己的兒女,她認為順從是人各樣美德的首位,嚴格地教養自己的兒女,要守秩序、忍耐和禮讓。污穢和粗俗的說話是從來不准他們出口的。她除了督促兒女讀書,還要他們每一日讀一章聖經,叫他們得著良好的道德和屬靈的訓練。所以他們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已能背誦主禱文。

170929日,約翰衛斯理的住宅發生大火,全家人都倉皇逃生,只剩下5歲的約翰蠻斯理在家中睡覺。當他睡醒的時候,火勢已延及樓梯,無人能夠上二樓救他。大家都以為他今次必死無疑,卻有人用「騎膊馬」的方式接近二樓的窗前,將約翰衛斯理救出。片刻整個屋頂都倒塌下來,那時撒母耳衛斯理的反應是:「各位鄰舍快些來,讓我們跪下感謝神,因為神恩待我們一家,叫我8個孩子一個也不遭害。任憑屋子燒毀吧,我的心已經夠滿足了。」而蘇撇盒則翻開聖經說:「這不是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嗎?」(撒3:2下)為到這個在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而感謝神,並囑咐約翰衛斯理,神這次救他必定有她美善的目的。


約翰衛斯理從火場中得拯救,後被母親稱他為「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撒3:2下)。


1720年,17歲的約翰衛斯理進入牛津大學最著名的學院基督教會學院就讀,4年後被聖公會按立為執事,以後他為自己定下人生的方向,要為上帝和他的同胞服務,好讓他能平安地返歸天堂,但是這時他還沒有意識到藉著相信基督耶穌領受救恩。他所注意到的只是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所以他決志每日早晨四點就起身,以後他保持著這個習慣直至他在世的最後一日。

約翰衛斯理生平極愛讀書,而且大半是在馬背上閱讀的,他時常騎著馬一天走五十哩,有時還走上九十哩。在每次旅行的時候,他總要帶一本科學、歷史或醫學的書,藉此他足足讀完幾千本。


約翰衛斯理擔任聖公會執事之後,就向父母坦承,他的意願是在教會擔任牧師。父母都很高興他有決心要以牧師為職業事奉神,並且指導他必須有純正的動機,不要以牧師的職業為解決生計的出路,乃是以「榮耀上帝、服事教會」為中心。
24歲時,約翰衛斯理取得文學碩士學位,更在大學演說中獲得多人的讀賞。之後他在牛津大學作希臘文的講師,又兼職哲學和邏輯學,1778無在牛津被聖公會按立為牧師。

1729年,約翰衛斯理的弟弟查理衛斯理和兩個朋友在牛津大學聚集在一起,以絕對的態度遵守校規和教條,甚至使他們身邊的人,都給他們起了個花名,叫循道會徒,因為他們實在循規蹈矩。後來,約翰衛斯理解釋循道會徒的意思,是指著一些遵從聖經中所規定而立身行事的人。他們的聚會包括了教師和學生,後來正式名為「聖潔會」(Holy Club)。約翰衛斯理被選為會長。他們每星期日晚聚集研究聖經和其他屬靈書籍,並檢討自己的生活。每星期三、六都會禁食。他們的工作範圍則比較分散,有些負實輔導較年輕的學生,鼓勵他們要刻苦讀書;有些專作賙濟貧窮的慈善工作;有些協助學校推廣政策;又有些經常往監獄探望犯人,捐贈一些書籍、藥物及日用品。起初聖潔會受到許多人的譏笑和藐視,但是他們不顧一切的困難,持守這個方向,繼續研究聖經、禱告和行善。


弟弟查理衛斯理,為聖樂大師。 (Charles Wesley)

此外,約翰衛斯理又參加了倫敦一個服侍監獄福音工作的組織,名為「傳播基督教信息團契」。在那裏他認識了一個軍官奧格托普上校,這人也是英國的國會議員。17327月,奧格托普上校要求政府賜予一塊美國殖民地,作為一些因負債而坐監的犯人或一些被迫害的新教徒的居留地。他委託了約翰衛斯理到美洲協助傳教的工作。衛斯理和家人朋友商討這件事,他的母親蘇撒拿認為這是事奉神的良機,就說:「假如我有二十個兒女都長大成人,我也願意他們一個個都獻身事奉神。即使今生不能再見他們一面,我也心甘情願。」

173510月,約翰衛斯理和查理衛斯理正式前往美洲。在船上,約翰衛斯理有機會接觸到從德國被迫害外出的清教徒。這些清教徒謙卑和非常謹慎自己的行為,但他們有一種信仰而來的歡樂和決心,這是他本人所沒有的。在航海旅途中,他門遇上連日暴風的襲擊。在風浪最猛烈的時候,船上的巨帆更被撕開,船身搖晃,情勢危急。清教徒的弟兄們在暴風中所表現那種鎮定的信心和平安,令約翰衛斯理留下深刻印象。在他們順利抵逹美洲後,清教徒的傳教士問約翰衛斯理:「神的靈和你的心是否一同見證你是神的兒子?」衛斯理聽到這個問題,深感愕然,不知道如何回答。之後這個傳教士又問:「你認識耶穌基督嗎?」約翰衛斯理想了一會,就答:「我知道祂是世界的救主。」這個傳教士又問:「但是你知不知道祂已經拯救了你?」約翰衛斯理回答:「我希望祂是為救贖我而死的。」這位傳教士最後問:「你認識自己嗎?」約翰衛斯理答:「我認識。」約翰衛斯理在後來的日記中記載了這段談話,並說:「恐怕我當時所說的話都是無意思的吧,因為他還沒有領受從神而來的救恩和平安。

約翰衛斯理本為聖公會牧師。

在美國的傳道工作叫衛斯理兄弟遇到重重的挫折,當中包括了人的逼迫、感情問題、同工問題和信仰的衝激,叫他們在兩年內先後回國。當約翰衛斯理返回英國,他因著在美洲傳教的工作失敗而憂愁,內心感到非常煩擾和軟弱。他徹底地被神破碎了,如今只知缺乏倚靠神的信心。後來他與另一位清教徒牧師彼得波勒討論信仰的問題。波勒的說話中有兩個重點:第一,那些對基督有真實信心的人,就能靠著那份信心的力量戰勝罪惡;第二,憑信心領受神的寬恕和赦罪的恩典,就得著真正恆久的平安。

1738524日,當約翰衛斯理讀到彼後1:4:「因此,他已將又實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精慾來的敗壤,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他深深看見自己一直未領受過救恩,就心裏渴慕在神的性情上有份。在那天晚上,他在一個屬靈聚會中,聽見有人讀馬丁路德的「羅馬書序言」。約翰衛斯理心裏出現一種異常的溫暖,感覺到自己忽然間信靠了基督,知道主耶穌已經洗淨他的一切罪孽,而且拯救他脫離罪和死的律了。他立刻找他的弟弟查理,一同作了一首頌揚詩,讚揚這位拯救了他的主。

自此之後,約翰衛斯理不但信心變得堅定,他的信息亦都更加有能力。在講道中他強調只是信靠基督,不是倚靠自己的行為和功勞,才能使罪人蒙恩得救。當時英國屬靈情況低落,道德逐漸腐敗,教會已逐漸與世俗同化。那些故守教會舊有條文的牧師,都不能夠接受約翰衛斯理因信稱義的道理,卻又害怕英國會進一步走向沉淪。約翰衛斯理認為惟有福音才能拯救英國,惟有信靠基督,才能叫百姓脫離罪惡的捆綁。後來他在一次預備信息中,領受了路4:18,19「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雖然他知道自己身為聖公會的牧師,在露天佈道,違反了聖公會的習俗和規條。然而他領受神的呼召,承擔神所託付的使命,傳揚福音給屬靈上貧窮的人,並效法主耶穌餵養羊群,在露天空曠的地方傳揚天國的福音,展開佈道工作。當時,大多數的牧師都反對他,認為他破壞教會的傳統,不准他在教堂中講道。但神的道不被捆綁,正如安息日又怎能限制耶穌醫治病人呢?約翰衛斯理將全世界都看作他傳道的教區,意思是即使他往那裏去,他都要作傳揚神所交託的福音。他在英國到處傳道旅行,由倫敦開始,到布理斯託,再北上紐加塞耳,然後折返倫敦,不斷地在這些據點作巡迴佈道。後來他發現露天佈道,還是不夠。為了叫福音進一步擴展,而且為了那些悔改信主的人能在一處敬拜主,所以就在布理斯托開始建立教堂,那裏也是循道衛理第一所教堂。


約翰衛斯理打破英國教會傳統,在露天佈道,走向會眾。

這是約翰衛斯理著名禱告和靈修的小房間,他每日清早四時禱告。這房間被稱為英國屬靈復興的發電廠。
其後50年,約翰衛斯理不斷地巡迴佈道。除了講道外,他亦出版了許多屬靈的著作。他的一生從不間斷地為主作工,平時清早四點起床,起床後一小時作為靈修,才開始一日的工作。他在路程騎馬時,也常隨身攜帶書籍誦讀。即使他近視日深,閱讀時似「聞書」過於「看書」,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學習,所以他的著作常常滿有新鮮味和恩典。除了教訓別人的理論之外,他亦以身作則,成為循道會信徒的榜樣,實踐「循道」、「衛理」,遵從聖經的真理生活,積極承擔使命,抵抗世界的習俗。

要成就偉大的福音工作,承受逼迫和苦難是必然的。約翰衛斯理也不例外。他一直遇到許多騷擾和危險,例如有一次在佈道會進行其間,一些流氓故意趕一些牲畜去搗亂會場。又有一次在衛斯理講信息的時候,有人向他扔石頭,正中他的眼角,但他抹去了血跡,就若無其事地繼續講道。除了逼迫之外,也有許多苦難。英國地理位置偏北,天氣並不如香港溫暖。在他的日記中經常出現的記錄是:「昨夜下了大雪,道路都被雪蓋住,我們靠著上帝的幫助,就此出發,但北風尖銳如劍,把雪堆吹得一高一低,我們實在舉步為艱。」約翰衛斯理雖然經歷許多不為外人知的苦難,卻因能夠到處傳揚天國的福音,心中充滿喜樂。

直到晚年,他仍然周遊各地講道和寫作,而循道會亦都傳到美洲,叫更多人可以領受福音。後來在一次佈道會中,有宣教士問他如何能使循道會長久地延續下去呢?衛斯理回答說:「要注意培育新生的一代。」1791225日,他在病榻上仍然感謝讀美神滿滿地祝福他的人生,並以微弱的聲音說:「最美好的事情,就是神與我們同在。」之後他就與世長辭,返回天家。

參考書目:「約翰衛斯理小傳」, 基督徒出版社

圖片來源:
http://www.bbc.co.uk;http://www.catalystmin.org;http://anglicanhistory.org;
http://www.sacredestinations.com;http://www.nndb.com

艾偉德

(1902-1970) 艾偉德於1902年出生倫敦北部,她雖然是一個貧窮的侍女,卻擁有盡心、盡性、盡力愛神的態度,成就在中國宣教偉大的工作。 第一部份:不斷叩門,尋找往中國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