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7日星期二

艾偉德




(1902-1970)



艾偉德於1902年出生倫敦北部,她雖然是一個貧窮的侍女,卻擁有盡心、盡性、盡力愛神的態度,成就在中國宣教偉大的工作。















第一部份:不斷叩門,尋找往中國的道路


年輕的艾偉德
艾偉德出生於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郵差,貧窮的她自小便於別人家裏作工人。年輕的時候,當艾偉德聽見耶穌為她的罪釘在十架上,她感到震驚,並為到自己的罪深深悔改,在一次閱讀雜誌一篇有關中國的文章後,她看見中國百姓沒有認識福音的機會,便生出要到中國宣教的念頭。





因此,1929年艾偉德到中國內地會倫敦辦事處報名作宣教士,在接受培訓的一個學期後,因為考試失敗被逼退學。但這卻沒有打消她到中國宣教的熱情,她決定自資到中國,由於直接到天津的車資昂貴,她只好選擇較艱苦的道路,先乘横越西伯利亞的鐵路,再轉鐵路南下,由大連乘船到天津。但是這程車票的票價也需四十七英鎊,於是,她把僅有的三英鎊給了旅行社作訂金,然後四處打工,每星期一次將工錢送往旅行社記帳,直至湊足票價。在一次聚會中,她聽說中國有位衛理會的老宣教士珍妮,因為四出尋找卻找不到接班人而苦惱。聽見這消息,艾偉德如獲至寶,她對自己說:「我不就是最好的人選嗎?」便寫信給她,數月後收到珍妮的回覆,表示歡迎她去。於是,在1930年10月18日,艾偉德帶著兩個行李箱,里面裝有一些衣物、食物,外面吊著一個水壺和鍋,袋著不足三英鎊的金錢和她的聖經,在親人的送別下,隻身離開英國,走上開往俄羅斯的火車。

第二部份:征途上遇到的重重險阻


火車在夜間停在西伯利亞
在火車的三等車卡上,沒有一個人懂英語,而且每停一站,更多的軍人上車,最後火車在夜間停在西伯利亞冰天雪地的曠野,遠處傳來稀疏的槍聲,在寒夜里,艾偉德只有在被白雪覆蓋的車站里露宿;最後她被送到俄羅斯的官員那里,因為護照上的一個錯誤,她的工作missionary,被寫成machinery,她被當時急需機械師的俄國禁錮,期間更幾乎被官員姦污。但神與艾偉德同在,通過兩個素未謀面的人,她從險境里逃脫出來,更上了往日本的船,再輾轉坐船到達中國的天津。





艾偉德受蘇聯審查
她以為到了天津旅程便要完結,可是,抵達以後,她才發現珍妮已經離開,她到宣教中心打聽她的消息,有人說看見她在山西,那里的宣教士搖頭說:「珍妮獨來獨往,寫信給她,不知何年月日才有回音;你不如在這裏等,直到有適當的人來帶你去那裏。」








艾偉德有點失望,不知何時才能成就她在中國宣教的盼望,但她記念在往中國的道路上,神在急難中不止一次拯救她,最終她能平安到達,便收起一切灰心,在等候的日子積極學習中文,進一步認識中國的文化。她發現在中國四處都有牆,城有城牆,鎮有鎮牆、家有家牆,中國人的內心就好像這些牆一樣封閉,正是「家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更甚者,艾偉德是個洋鬼子,已被標籤為不受歡迎人物,更被人擲泥糞洩憤,她開始對服侍中國靈魂生出恐懼和疑問,她禱告神:「究竟我可以點做呢?」



不久之後,一個姓路的基督徒商人願意帶艾偉德到山西,他們先坐火車再轉長途車抵達澤州,再乘騾車跨越陡峭的山峰,最後到了山西陽城。珍妮住在城門外騾車隊伍往來的大道上,那是一坐很大的房子,有個院子,許多人認為那是鬼屋,所以租金非常便宜,但居住環境並不舒適,有大堆垃圾又散發奇怪的味道。然而,對艾偉德而言,最叫她難以適應的,是珍妮的性情。珍妮在中國生活超過50年,她的說話帶有濃厚的蘇格蘭口音,有時又夾雜中文,她對艾偉德非常冷漠,對她說:「她鍾意睡哪裡便哪裡,NONE OF MY BUSINESS!所有的房間都是一團槽,沒有一間房是有門的。」清潔是艾偉德的強項,不消數天,這棟荒廢許久的大宅便變得一塵不染,但更實際的問題隨之而來,艾偉德可以怎樣與珍妮同工呢? 若他們不能合一,如何能服侍中國的靈魂呢?

第三部份:得勝屬人情感,開闢新的服侍道路


一天,艾偉德看見市集上人群洶湧,發出熱鬧的喧囂聲,便走上最前頭看過究竟,她看見一個男人跪在石春地上,旁邊站著一個滿清政府的士兵,他從腰間拿出一把彎曲的長劍,手起刀落,那男人的頭顱便掉下來,滾在艾偉德的腳前,她嚇得尖叫,落荒逃去。她不明白為何中國百姓對一個靈魂的生命如此無情。回去以後,她把所看見的告訴珍妮,她卻說:「遲D你會慣架勒!」想不到珍妮的回應也是如此冷淡,甚至不近人情,艾偉德心里有許多的掙扎,但她並不是個容易放棄的人,她繼續禱告,求神賜給她智慧和愛心服侍。



在中國事奉的艾偉德

有一晚,當艾偉德和珍妮坐在窗邊,遙遙望見遠方的騾隊火車,一個嶄新的念頭進入珍妮的腦海。「係勒! 點解我諗唔到呢!」原來珍妮想到他們所住的房子可以改成客棧,接待往來的騾夫,他們的中國廚子老楊負責供應飲食,艾偉德照顧他們的騾,珍妮則在晚上向他們講聖經故事。騾夫四處謀生,他們所到之地,必能把福音傳開。於是他們積極為開張作準備,客棧的名字為八福客棧,為了更親近中國群眾,艾偉德穿上旗袍,梳中式髮髻,努力學習陽城話,盼望能與騾夫分享聖經故事。











可是,到了開張的日子,客棧鬼影都無,可能由於那是傳聞的鬼屋,又有兩個鬼婆,騾夫都敬而遠之。為了不讓旅店執笠,珍妮想出一個殺手間,就是叫艾偉德站在門口,以勉強人的愛強迫騾隊進去。起初,騾夫們都不情願,但看見他們親切的笑容、殷勤的服務,店里舒適的環境,美味可口的食物,超低價的租金,便不得不留下。結果,八福客棧的口碑一傳十、十傳百,吸引愈多的客人。不久,廚子老楊也成了基督徒,非常熱心向客人分享聖經故事,雖然老楊常把聖經故事混淆,說 ‘在四十天的洪水過後,耶穌從方舟出來,看見伯利恆之星…’、 ‘保羅舉杖,紅海便分開’等,卻無損騾夫們聽故事的興致。艾偉德看在眼里,曉得自己更應把正確的故事告訴中國靈魂,工作以外,她每天抽出一小時勤練陽城話,希望盡快與中國人分享福音。

艾偉德與華人教徒合照
神用奇妙的方法叫艾偉德和珍妮在客棧里同工,然而,珍妮奇怪的性情卻沒有改變,因一次誤會珍妮離家出走,最後更因意外死去,艾偉德內心十分痛苦,同時間,管理客棧財政和營運的重擔又落在她身上,現在更只有她一個外國女人處身異鄉,又沒有宣教組織在背後支持,這個苦杯真的不易喝。但艾偉德卻從沒想過放棄,她繼續禱告,求問神服侍的方向。神的眼睛原來從沒有離開艾偉德,她將要看見神在她身上所作的新事。




一天,陽城的長官來到客棧,他向艾偉德談及中國的天足運動,即是婦女不應再紮腳,他急需一個人每家每戶檢查,艾偉德自然是他所想到最好的天足大使。起初,艾偉德心里猶豫,但後來想到走訪不同門戶,更容易向人傳福音,便感謝神賜給她這好機會,自此,她周遊過不少村莊,她經過的地方也有好些人信了主。不久,長官又給她新的難題,當地的監獄發生騷動,囚犯彼此撕殺,士兵都不敢進去平亂,長官隨即想起不足五呎艾偉德,「你既神乜都得架麻,你入去一定唔會死既!」便打發她獨自進入黑漆的監倉里與囚犯談判。其實艾偉德害怕得發顫,但她想這事不單關乎自己,更關係神的名,便硬著頭皮進入監牢,她禱告神說: ‘神啊!求你保護我,賜我力量!’ 她把生命交托給神,內心竟有出乎意料的平安,甫進去便大聲呼叫:「停手!放低手上武器」完全忘記自己只是個手無寸鐵的女人。奇怪地,在艾偉德面前,那些兇惡的囚犯竟好像綿羊,乖乖地把手上武器交出,艾偉德更成了他們的牧者,當知道他們暴動的原因是在監牢里缺乏使命,每天只是等死,她便建議監獄長給予他們工作,讓他們自給自足。就這樣,艾偉德在中國里作了美好的見證,她的人氣急升,得到 ‘艾偉德’這名字,就是偉大的德行。

第四部份:共赴國難,作中國靈魂禱告的母親


儘管艾偉德一生沒有結婚,她對中國孤兒卻有一顆母親的心。在街上一個婦人出售一個瘦弱、身上長滿毒瘡的女孩,艾偉德對她生出憐憫,把僅有的九毫子給了她,便領著女孩回家,把她起名叫 ‘九毛’;隨後,她又領養了‘寶寶’和‘蘭香’等孤兒。

 
在戰亂中的中國孤兒們


1936年,艾偉德入籍中國,一年之後便發生蘆溝橋事變,日軍大規模進攻中國,屠殺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艾偉德卻決心與百姓共赴國難。日軍的炸彈擊中了八福客棧,為了逃難,她和孩子們逃到鄉郊的洞穴,她用簡單的急救藥物治療傷者,許多人都來到艾偉德那里求醫,叫洞穴常擠得水洩不通。雖然戰爭帶來許多傷亡,神卻奇妙地在人心里工作,陽城的長官在逃亡前請艾偉德赴宴,在眾人面前他勇敢的站起來作見證:‘儒家的教導存在我頭腦裏;但我看出基督活在艾偉德的心裏。我也要作個基督徒。’雖然戰火破壞許多家園,卻打開了百姓的屬靈眼睛,看見天上更永恆的家。


在戰爭中,所有宣教士都嚴守政治中立,不想受牽連,但艾偉德卻努力為中國軍隊收集日軍情報。同時,《時代》雜誌的記者在戰場上採訪艾偉德,這篇報導感動了西方的人民,卻惹怒了日本政府,把艾偉德列入頭號通緝犯,到處都張貼印有她肖像的海報。這卻沒有叫她畏縮,即使在戰爭中中了槍,她仍堅持從澤州帶著100個孤兒,攀山越嶺往480公里外比較安全的西安難民營。隊伍中最小的孩子只有4歲,他們一路走,鞋磨穿了,腳磨腫了,沒有地圖和食物,也不曉得如何越過水流湍急的黃河,後方的日軍卻步步進逼。在路上艾偉德多次軟弱坐下痛哭,神卻鼓勵她,想起那些年她在俄羅斯差點葬身曠野,是神的手親自保護她直到如今- ‘我 雖 然 行 過 死 蔭 的 幽 谷 , 也 不 怕 遭 害 , 因 為 你 與 我 同 在。’神抹乾她的眼淚,叫她再次上路;最終他們停在洶湧的黃河前,快要到目的地了,但所有居民都已撤走,如何帶領100個孩子過河呢? 神可否為她再行一次分開紅海的神蹟呢? 在絕望中,她仍鼓勵疲倦飢餓的孩子禱告、唱詩讚美神,歌聲竟吸引了一個中國軍官,軍官問他們需要什麼,便為他們開一艘船過河,100個孩子都平安過了河。縱然神沒有為他們分紅海,卻開闢了另一條道路。到達西安後,艾偉德昏倒入院,醫生發現她不單受槍傷,更有嚴重的肺炎、高燒、營養不良、傷寒,能活著是個奇蹟。 

艾偉德與孤兒們逃難

年老的艾偉德  


1948年,離開英國17年的艾偉德回國休養,與父母重聚,英國廣播公司為她撰寫了小說《小婦人》,艾偉德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1953年,她往中國的申請被拒,她轉往台灣,開展宣教和孤兒的教育工作。1970年她在台灣逝世,終年68嵗,按她的遺願,她的墳墓朝向中國大陸,以示她永遠懷念中國人民!




參考書目:Janet & Geoff Benge, "Gladys Aylward : the adventure of a lifetime", Seattle, WA : YWAM Pub., 1998

楊宓貴靈

(1901 – 1957)






楊宓貴靈接續富能仁牧師的宣教之棒,成為中國雲南省少數民族傈僳族的女使徒。現今怒江一帶的僻遠山谷,也被稱為福音谷。在山與山之間迴響著,如天使般傈僳族人所合唱的「哈利路亞」。楊宓貴靈重視個人與神之間的交通,也是中國宣教士中少數留下著作的,其自著的傳記有《尋》、《我成了一台戲》,還有別的著作《同行二里路》。








在中國西南面的雲南省,有個少數民族叫傈僳族。他們住在一條江叫做怒江旁邊的峽谷。怒江峽谷的峭壁都很高,有四千五百多公尺,傈僳族受谷隙孤立。幾個世紀以來,沒有人知道有族原居民住在這裏。傈僳人對獨一的真 神和真理一無所知,他們卻敬拜邪靈,就是污鬼。他們會以動物為祭牲舉行祭祀,甚至會殺死一羣豬或雞來祭鬼,自身卻捱饑抵餓。傈僳人也很殘暴,傈僳語裏面沒有饒恕、憐憫、慈悲、悔改等字眼,卻有無數字去描述活生生將人剝皮的方法。


在這個時候,神已經預備了一個女使徒去服侍傈傈族,她叫做楊宓貴靈。楊宓貴靈在1901出生於加拿大,她的祖父為長老會的牧師,父母亦是教會的中堅份子,父親熱心傳道。貴靈有一個比她大三歲的哥哥。貴靈在高中時得到學術優良獎,在省裏位居第一,後來考入省內頂級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修讀英國語言和文學。


貴靈小時好乖,忠心地參加崇拜和主日學,每早讀幾節聖經,晚上亦禱告。但長大後,貴靈沉迷跳舞和玩戲劇。她享受當中屬世的樂趣。母親不鍾意她與戲劇社那些不敬虔的人一齊玩。貴靈卻說:「只要我成績好,又有甚麼問題呢?」


貴靈生得可愛,有生動的眼睛、蓬鬆的棕髮,貴靈想要大放異彩,她在大學驘得多項榮譽,二年級時,貴靈被選為學生自治會的秘書,那是學生最高的職位。


有一次在大學上課時,英語系系主任在台上問到:「有誰還相信聖經創世記的記載呢?」幾百個學生裏面,只有貴靈舉起手來,她不禁感到困逼,系主任講了句叫她信心動搖的說話:「你相信係因為你父母告訴你。」貴靈自此生出了疑惑,她決定不會因為父母對她講,她就相信。她想:「如果沒有 神的話,何必禱告呢?何必逼自己讀聖經呢?」她之後放棄返教會,在朝早好晏起身,利用星期日補充連夜跳舞欠缺的睡眠。


在大學二年級,貴靈結交了一個男朋友,是個掛名的浸信會會友。他們交往了兩年。有一日,貴靈的摯友話俾她聽她男朋友與其他女孩子交往。貴靈就與男朋友對質,她男朋友對她講,「貴靈,沒有咁天真啦,就算我哋結了婚,你以為我就只會受制於一個女人嗎?」貴靈的心好似被撕開一樣,她與男朋友分手,晚晚不能入睡。


現在貴靈只係一個充滿屬世思想的信仰第二代,甚至連崇拜都不會參加。她怎樣被改變成為服侍中國傈僳地的屬靈母親呢?有一晚,她因與男朋友分手的事而痛苦到極點,她想自殺,那時,奇妙地,她卻舉起手禱告:「 神啊!你如果在度,就向我證明啦!在這艱難的時刻給我平安。我願意把生命交給你……做任何事,去任何地方。」之後她能平靜的睡着,第二朝醒來不禁大吃一驚。自從與男朋友分手之後,就沒有睡得這樣平安。今次她雖經歷了 神,但沒有就此重回教會。直到有一次,母親叫貴靈陪吓她參加一個教授的查經班,貴靈的屬靈眼睛打開,每個星期都逼切地要聽這位查經班的教授講道。從天而來的聖靈透過 神的話語進入貴靈的內心,貴靈重生了。



楊宓貴靈於一九二二年五月,畢業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


  


1922年,貴靈大學畢業,她找到一份小學三年班的教書工作。貴靈注重個人尋求 神。她求 神能夠在每天清晨2點鐘叫醒她,使她可安靜地花一個小時研經禱告,貴靈知道靈修就是「獻身、分別、完全付出的意思」。她逐步與主建立個人的關係,但是貴靈仍然藉著跳舞與世俗交往。一次,她讀到約翰福音6:68:「西門彼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她聽見主對她講,「你想要屬於世界,定係想要擁有我。」貴靈哭著說到:「除了你,我不要任何人或任何東西」,貴靈從此不再回頭。





魏太太成為了貴靈的屬靈母親。魏太太好窮,連唯一的一雙鞋都爛了,有人送魏太太5塊錢買鞋,但魏太太卻想到5塊錢足夠貴靈來參加靈修營的來回船票,就將五塊錢給了她。在一次的靈修營中,貴靈聽見開拓中國西南部的富能仁宣教士的見証,貴靈大大受 神的感動,決心服侍中國的傈僳族。


傈僳族所在地有許多峽谷,險峻的山下是萬丈深淵。富能仁就算是赤手爬山,或是日夜顛簸騎馬,腳被狗咬都要將福音帶俾傈僳族。富能仁在講台上講到:「我需要弟兄,願意離開文明舒適生活來受苦的弟兄。」貴靈聽著,心中不禁伸出對傈僳人的憐愛,她向主禱告:「我要去,雖然我不是弟兄,但是我要去。」



傈僳族開拓先鋒富能仁牧師



貴靈向家人講述希望去中國宣教的時侯,遭遇到信主的家人的逼迫。母親害怕女兒在中國餓死,只准她在加拿大事奉。貴靈最後還是順從神給她對中國宣教的感動,在芝加哥慕迪聖經學院學習裝備自己去中國,但沒有錢,貴靈為此禱告,有好心人願意捐助,順利進入聖經學院。1928年,貴靈終於坐船去中國,參與內地會在中國所展開宣教的使命。貴靈和楊志英在中國建立了宣教家庭。楊宓貴靈,楊(Kuhn)是夫姓,宓(Miller)是父親的姓。


貴靈一到達中國上海時,看見有無數人瞓在巷裏,幼童的屍體扔在水溝裏,可見人生命沒有價值。貴靈再去昆明。貴靈帶了一條美麗的掛氈來中國,中國婦女用手擦鼻涕,之後抹在掛氈上,又有婦人抱住孩子在地氈上撒尿,但其實呢點就是他們的習慣。貴靈心裏掙扎,想到自己看重東西過於看重人,貴靈就捨棄這些,賣了點家具地氈。


貴靈在自己國內的舒適生活環境和中國可謂差天共地,中國有很多蝨子、臭蟲、蚊子,也沒有自來水,貴靈希望中國人有點風度。貴靈提醒自己每天要像羊在屠夫手裏死去。貴靈在當地人見到的第一個白人女子。當地人因為好奇從早到晚打擾她。貴靈想到這些人是第一次聽福音,就覺得甚麼都值得。


貴靈和志英被差往大理,在那裏的第一年生了第一個女兒,起命「鴻恩」,鴻圖的鴻,恩典的恩。


 
楊宓貴靈與丈夫楊志英合照



到了1934年,貴靈一家終於可以向傈僳地進發。他們將要到不文明的山區部族,貴靈當時剛流產,不知道自己軟弱的身體能否適應住在海拔數千公尺的貧瘠峽谷。抵埗後,他們就遇見3個傈僳人來求助。他們是從古母村行了77夜。古母村的人被鬼所操控,十分可憐。貴靈掙扎找人差派去古母村,有一個信徒叫善安剛在外面傳福音2年後回來,本來急着與未婚妻成婚,但他都願意去。另一位傈僳信徒,剛做了爸爸,就要被差派出去。禾場真是有許多福音需要。

  

貴靈在傈僳地所住的屋很簡陋,他們要捱冷。雨季又叫小鴻恩患上瘧疾,亦傳染給貴靈,但 神都醫治了他們。在鴻恩6歲時,貴靈收到一個叫她極之傷痛的消息。內地會總部發電報,要把鴻恩送到中國北部煙台的宣教士子女學校。貴靈一生都要服侍西南部的傈僳人,這個安排無疑即要與鴻恩分開一輩子。 神親自安慰貴靈,提醒她是個天國軍人,信心是場爭戰,貴靈就將鴻恩交託主的手中。



1938年,貴靈和志英開辦傈僳地第一次聖經學校,有20幾個傈僳人參加。聖經學校在恩典中完結,學員被派往20個村落傳福音。學生在第一周末即向500人傳福音,第二個周末700人,每次人數都有增加。聖經學校興起好有信心的傳道人。例如:賈德,雖然他緊張的時候腦袋會一片空白,但他決意要成為耶穌的見証人,不休不止的為基督作見證,導致喉嚨長了厚擁。聖經學校最大的成果是培養傈僳使徒有宣教的胸襟。聖經學校完結後,教會亦差派了兩位信徒啟雄和富文去到榕平,一個未聞福音的地區。他們去到之後亦發現新的禾場,儸儸族,啟雄和富文已經分開行動,他們傳來消息,有二百多人歸主,之後啟雄亦再報訊.有二百五十個儸儸信徒準備建造第三間禮拜堂。有很多的福音的需求傳來,貴靈無奈只能派初信的人去,今次派傈僳信徒賈德和另一個信徒兆源去,賈德的一隻腳從腳踝到膝蓋生滿了滄,然而眼前是十二天的路程,賈德好有信心去,跨過起伏的峽谷都去傳福音,賈德和兆源在那一年贏得一百人歸主。


楊宓貴靈與傈僳族婦女與兒子合照



 
楊宓貴靈與傈僳族人合照



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兵臨山頭,向所有宣教士口吐威嚇惡言。1942年日軍佔領了內地會在烟台的宣教士子女學校.小鴻恩被監禁在集中營裡,日軍的惡行在後方成了頭條新聞:「屠殺,斷糧,折磨,強姦!」志英和貴靈緊握應許,操練自己不沉溺在恐慌的思想裡。


1942年,第一所女子聖經學校開課,有一個學生叫“瞎眉鳥”,她是眼瞎的,雖看不見,但熱必盼望與其他姊妹上山傳福音,貴靈沒想過派這個瞎眼的女孩拔涉險要的山路,但都差派了有信心的她去。


那年三月,貴靈牙痛得厲害,最近的牙醫在昆明,開車前去也要兩個星期。到達那時膿腫的牙的毒素已經流遍全身,牙醫對她說:「你再遲多廿四小時到,你就沒有命了!」神再一次保守了她的生命。


19438月,貴靈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建民,建立的建,人民的民。1943年底,日軍攻佔了貴靈對面的峽谷地區,禱告後,貴靈在危險中繼續開辦聖經學校,興起傳福音的勇士。


1944年,令人興奮的消息傳來,鴻恩和其他學生被救出來,坐船安然返抵美國,貴靈和志英返國述職的日期已近,他們終於可以一家團聚。


原子彈終止了中日戰爭,內地會要求地區主任比家人早一年返華,也表示志英和貴靈要分開。一直以來,「以神為先」是他們的家庭格言。身為地區主任的志英就比貴靈先回中國。


1951年內地會吩咐宣教士徹出共產中國,內地會易名為海外基督使團,向緬甸,印支半島及泰國高山部族傳福音,


神挑戰五十歲的貴靈在泰北傳福音及學習泰文。鴻恩大學畢業,在聖經學校就讀,後來亦申請加入海外基督使團,建民被安置在一個朋友的家。貴靈和志英在泰北繼續宣教事工。而傈僳人繼續向本族和其他的族人傳福音。


之後,貴靈生了腫瘤,在1957年魂歸天國。貴靈生前說過:「等我到了天堂,別人將看不見我這個人,只看到我的腳跟。因為我會爬上金色的牆,看著下面的傈僳教會」。在天國,貴靈都繼續擁有對屬靈兒女的牧者心腸。


參考書目:

1. 狄賀妮著 ; 徐成德譯 「傈僳女使徒 : 楊宓貴靈 (1996), 大使命基督徒團契;

2. 楊宓貴靈著, 「尋」

宋尚節

(1901-1944)






留美化學博士立志事奉神,把獎章和榮譽證書扔進太平洋,放棄前途似錦的專業和優裕的生活,走上了救人靈魂的道路;完全奉獻,鞠躬盡瘁;與主同行,歷經神跡奇事;光輝燦爛的人生,照亮了千萬黑暗的靈魂。           










宋尚節1901年生於福建省莆田鳳蹟村。父親宋學連是美以美會的牧師,16歲進入福建省城的福州神道學校就讀,讀到約翰福音和羅馬書的經文,自覺是多罪之身。宋學連每天清早起來,走到曠野祈禱讀經,有一次他將有生以來所有的罪一一向 神傾訴,宋尚節的爸爸經歷了重生。宋尚節的父母生下宋尚節的大哥大姐,宋尚節的爸爸在鄉村傳道,收入難以維持一家的生計,心想不如去做報館記者,或者在洋學校教書,但聖經的一句說話鑽進他的內心:「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箴3:5)」宋尚節的爸爸經歷靈戰得勝,屬靈爭戰的得勝對後裔帶來深遠的影響。宋尚節的父母是指腹為婚,婚後宋尚節的媽媽受丈夫的薰陶,不久便受洗歸主,可惜母親愛主的心依然非常淡薄,直到母親染上了一場大病,才經歷主的恩典重生。在父母都經歷了重生後,誕下了宋尚節。



年青的宋尚節
           

  宋尚節因為家境清貧,在高中三年都是赤腳穿短衫,因為沒有錢買鞋子長衫。中學畢業後,尚節得著了一個方向,想到外國升學。對於家境清貧的尚節來說,這當然是一個奢望。那時,他已對父 神十分的信靠,他跑到山上向父 神禱告,想出洋留學,為終身事奉主,好預備作傳道的工作。 神垂聽了宋尚節的禱告,在美國的“Ohio Wesleyan University”為他預備了一個免費的學額。19204月,他來到美國,身上只剩餘6美元,他務要在暑假之內賺夠生活費。由於英語欠佳,他只能做一些體力勞動的苦工。












有一次,他進一家鐵廠做工時,感到頭痛得快爆炸,後來入醫院,醫生證實他的臀部生了一個很大的痔瘡,要動手術。手術後傷口還未痊癒,他便向院方要求提前出院,因為他憂慮著如何支付醫藥費,聖靈卻感動一位信徒替他付清費用。宋尚節的痔瘡,因經濟問題,在美國未能徹底根治。在他一生中,這隱疾一直影響了他的健康,創痛時常發作,他憶述說:「 神藉此管教我,因為我在痛的時候,想到自己的驕傲和污穢。」貧病交逼並無消減尚節的志氣,他的學業成績名列前茅;他在假日的時候更組織佈道會,去鄉村佈道。在半工讀的情況下,宋尚節只用了三年時間,便完成四年的大學課程,畢業的時候獲頒發獎章和獎金,更有大批美國記者爭相報導此事。



畢業後,宋尚節轉到Ohio State University繼續碩士課程,他在九個月時間裏便完成碩士課程,由於成績優異,科學會頒了一枚金鑰匙給他。他孜孜不倦,天未亮就起來研究毒氣和催淚彈。碩士課程後,他再進攻博士學位,一面做研究,一面做助教,他的研究用了一年九個月的時間便完成。這時候的他,雄心越發擴大,想將全世界的學問包攬淨盡。大學裏的化學教授覺得宋尚節是可造之材,就設法為他籌募經費,讓他可以到德國深造。與此同時,北京的協和醫學院緊急聘請宋尚節出任醫學系有機物化學科教授。宋尚節被榮譽心所操縱,內心交戰,一心想到德國,冀望一兩年後,才衣錦還鄉。這時候,有一把聲音闖進他的內心:「你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次日早晨,一位牧師探望他說:「你並不像一個科學家,倒像一位傳道人。」並提議他前往紐約協和神學院就讀。尚節來到神學院,才發現那是一個徒有神學招牌,卻沒有屬靈氣息的新派神學院,任何學科不能證明的東西,校方都呼喊「不可信,不合理」而把真理抹煞。協和神學院灌輸給宋尚節的新神學思想毒素,加上異教的邪說,終於使宋尚節思想混亂,信仰動搖。直到192612月中旬的一個晚上,他參加了一個傳福音的聚會,從一位只有十六歲的傳道人的信息著啟示:「要是傳道人沒有生命,基督根本否認你是祂的見證人!」他因這話,內心受責備:「你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可曾受聖靈的洗,得豐盛的生命呢?」自那個聚會後,宋尚節埋頭閱讀歷代屬靈偉人的傳記,特別是約翰衛斯理的傳記。他驚歎這些人竟有如此豐盛的生命和聖靈的能力。這聖靈的能力就是他們被神大大使用的秘密。1926年除夕,宋尚節正跪著禱告的時候,忽然在靈裏神對他說話:「我要廢棄智慧人的智慧。」他聽了全身戰兢不已;整晚,他思考世界的智慧和人的才幹的空幻,領悟到所有屬靈的偉人倚靠的都是 神的靈,絕不是人間的學問。他整晚苦苦思索,直至1927年元旦的淩晨。



1927年初,宋尚節決定撇下一切,單單追求聖靈的充滿和能力。他不再到課堂聽課,整天關在房間裏禱告。直至210日,他求告主耶穌的血來潔淨他,使他不再為自己活。 神垂聽他的禱告, 神的靈進到他裏面,他看見自己的罪一幕幕的在眼前揭開,他自覺是一個罪魁,又聽見主耶穌的聲音說:「小子,你的罪赦了。」他親眼看見頭戴冠冕、手有釘痕的主耶穌站在他眼前,對他說:「你要改名為約翰,施洗的約翰,修直主的路,作主的先鋒。」宋尚節重生了,他從此常流淚勸人來就基督。他也誠懇地指出一些傳道人的罪,因為種種行為上的改變,神學院斷定宋尚節患上精神病,強行把他關進一所精神病院休養。當他極痛苦想自殺的時候, 神對他說:「你過了這193天的苦難,就知道怎樣背十字架跟我走各各他順服之路了!」在瘋人院裏, 神不但將宋尚節的個性脾氣陶冶一番,還將聖經的話啟示給他,他把全本聖經讀了四十遍,令他的心如止水,他正等候回國的日子。



192710月,宋尚節從西雅圖搭船往上海。途中,他在一個夢中看見自己穿著博士的衣帽躺在棺材裏,說道:「就世界而論,就自己而論,我已經死了!」但世界的吸引還是很大,宋尚節有博士的學位,將來還可以進一步贏取國際的聲譽,豈不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福音見證嗎?這樣,不但在學術上大有成就,在經濟上,有很高的收入,對於作了一輩子窮傳道的父親,是一種安慰。然而,他這種世界觀很快就被另一種想法克服:「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在船上,他看見自己的同胞在抽大煙、賭錢,聽見一個外國人批評中國人說:「中國人比狗還不如!」他忍不住跑回自己的房間,流淚禱告 神說:「 神啊!求你救我的同胞。」隨後,他立刻將自己在美國留學時所得的榮譽獎章、獎狀和金鑰匙都拋進太平洋,並立志死也要在中國傳道。


 
宋尚節夫婦與4個孩子

       
回到家,尚節表明 神要他作一個傳道人,卻遭家人反對。尚節愛主過於家人,他將在美國工作剩下的1,700塊錢、衣服、書籍和一張博士文憑,全都送給家人。他所剩下的,就是 神用寶血買贖的一個身體,必須拿來作榮耀 神之用。尚節與一早已訂婚的余錦華小姐結婚,是遵父母之命而定的婚姻。





宋尚節在回國之後的傳道生涯,主要分三個階段,首先他在家鄉福建傳道三年,第二他離開本鄉,加入伯特利佈道團,在中國全地傳道,最後他離開伯特利佈道團,作自由的傳道人,那時的他甚至遠赴東南亞領人歸主。在第一個階段,即初回家鄉的時候,他為生活一面作中學老師,一面作傳道。隨後,有人向黨誣告他是反動分子,指示學校將他革職。宋尚節並不猶疑將來生計如何,就樂意辭掉教席,專心一意傳道。他組織了一個小佈道團,到福建南北各地領復興會,為鄉村傳道人開查經班。他赤腳光頭、攀山越嶺,這時候他已經有兩個孩子,心裏想到自己所得的報酬只是別人的奚落, 神卻對他說:「你所有的失敗,也就是為那將成之事作先軀。」他就想出門到外鄉佈道。那時,他的太太病重,只有三個月大的兒子又夭折了,但 神對他說:「起來,離開本鄉,往我所要引領你去的地方去吧!」他就初訪華北,曾有宣教士請宋尚節在北平,至少半年作訓練傳道人的工作。 神卻阻擋他,說:「你不可以停下來。我要你奉我的名去作比這更大的工作。起來!去奮興全國不冷不熱的教會!」之後,他收到南昌美以美會牧師的來信,邀請他到那兒領會,雖然那時的他想返家鄉,但 神指示他要去,他就順從去。宋尚節長夜禱告後,得 神的啟示要攻擊罪,他要求南昌的教會全體同心一志的禱告。他講道時,校長向學生認錯,教員彼此謝罪,在南昌,聖靈抓住了許多人,南昌的教會就復興了!後來,他就加入伯特利佈道團,更得著了按手治病的能力,他的足跡遍佈全國各地。每次他講道之後,聖靈感動多人公開認罪悔改,例如有原本好反對宋尚節的牧師,當眾承認自己不讀聖經,清早沒有儆醒起來禱告有六年之久,其實,宋尚節曾表示過,叫一個傳道人悔改,比起叫一個普通信徒悔改還要難;有醫生想走向講臺認罪的時候,撒旦攔阻他說:「你是醫生,為著面子,不能認罪!」但他的心幾乎要破裂,什麼面子都顧不得了,當他將內心的罪惡傾盡時,他立刻充滿平安喜樂;又有公安局局長起來承認曾經謀財害命,承認自己如今所住的房子是非法手段霸佔得來的;有一個女校長為了面子,不肯認罪,回家後變成啞巴,但她悔改後就得主的醫治。



宋尚節這種對罪大聲疾呼,惹來許多人的敵擋,甚至暗殺,但 神卻保守他,使他最終能傳講 神的信息。此外,他走遍各地傳道,是一件極勞苦的事,三十年代末、國難戰事期間,即是多麼危險,他還乘火車前往一個地方佈道,那時日本的飛機在空際盤旋,隨時投彈下來!有一次,他在旅途中,問主說:「為何越來越苦呢?」主說:「我要訓練你到完全順服的地步,無論處何境,均不埋怨不惱怒,還要知恩感謝 神。」



宋尚節的健康因為風塵撲撲,勞碌過度而日漸衰弱,再加上本身的痔患,在四十歲的時候,他帶病返回上海的家。有同工勸他去醫院治病,但他不肯,理由是 神曾經藉他的手醫治了無數病人,他怎能假手於醫生呢?後來,王明道弟兄派他的太太來勸宋尚節入院醫治,他才答應。他就在上海和北京的醫院裏,總共動了六次手術, 神呼召他的時候,指示他有十五年作工的時間,但 神的旨意之下, 在十五年後的1944年,他終於安息主懷,終年四十多歲。



參考書目:劉翼凌著,「宋尚節傳 , 福音證主協會

利未摘錄整理,「失而復得的日記 : 主僕宋尚節日記摘抄 , 宣道出版社

王明道

(1900-1991)




作為時代的先知,王明道肩負起神聖的使命,就是責備那時代教會的罪惡,和斥責假先知背道的言行。從25歲開始,他不遺餘力地反對假先知在教會傳講的假道理。但是到了50年代中期,他的使命受了阻壓。在接近1/4世紀裏,我們再聽不見他的聲音,也看不見他的面貌。然而他的見證卻一直繼續下去。直到今日,仍然有很多人記念這位 神忠心的僕人。   
      







一、童年時期的王明道:

1900725日,王明道出生在北京一個單親家庭。那年正值義和團之亂爆發。他的父親因懼怕看見拳民殘殺他的一家,而在當年622日上吊自殺,剩下懷孕的太太和女兒。大概一個月後,王明道就在北京出生了。



王明道的童年在極度貧困中渡過,與姊姊、媽媽相依為命。小時候的他,開始思索有關貧富、死亡等人生問題。他看見當時社會的醜陋和人心險惡的一面,造就出他嫉惡如仇的性格。



他喜愛讀書,他的媽媽為他取學名為永盛,就是「永遠昌盛」的意思。平日媽媽會帶他去禮拜堂,參加很多聚會,但他對宗教活動不感興趣,而且覺得聚會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總括來說,14歲以前的王明道「一直混混沌沌的過生活,沒有信仰,沒有目標,沒有希望,沒有軌道。」除了讀書的成績比較好,性格較倔強,在其他事上,跟其他人並沒有甚麼分別。



二、少年時期的王明道:

14歲那年,受到一個基督徒師兄的啟蒙,王明道屬靈上產生很大的變化。那一年,他經歷了重生,受洗歸入基督,並盼望成為好像林肯一樣偉大的政治家,救國救民。



19歲時,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王明道入讀大學的計劃受阻,這件事令到想成為偉大政治家的他鬱鬱寡歡。後來經朋友介紹下,他去了一所教會學校教書。期間他看見改變人心工作的重要;亦感受到 神強烈的呼召,要他作一名傳道人。這是一個很大的屬靈掙扎:究竟他要作一名高尚政治家?還是要作一名卑微傳道人呢?起初,王明道不肯順服 神的呼召,仍然想做政治家;直到3年後,他得了一場重病,幾乎要死,他就向 神禱告。結果 神垂聽他的禱告,奇妙地醫治了他的病,王明道就決心放下做政治家的野心,順服 神的呼召。1920年夏,他正式改名為明道,意思是:「願 神用我在這個黑暗邪惡的世界上,證明祂的真道。」



王明道在學校裏的工作頗有建樹,深得校方器重,更有望被學校所屬的倫敦會送去英國讀神學。但這個計劃被一件事打斷:王明道以前受洗時是行灑水禮的;但後來他受一位同事啟發,發現聖經中的洗禮是使用浸水禮的,他又回憶自己當年受洗其實不明白自己所宣讀的「使徒信經」,就堅持要重新受浸禮。這樣他就跟主張灑水禮的校方發生爭執。校方希望他能留下,但在受浸的事上不肯讓步。王明道內心很掙扎,但最後仍決定做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結果被校方開除。從這事可見王明道有年少不成熟的地方:他有關浸禮的看法,未必是對聖經唯一正確的解釋;但他看重聖經、順服 神的旨意、頑強不屈的品性,逐漸顯露出來。



受到前途打擊,王明道很失落,他的家人並不諒解他,使他更感痛苦。後來他反省到自己的心「熱烈非常,屬靈的知識卻十分缺乏,言談舉止都多有偏激的地方」。他從痛苦中醒悟過來,放下去英國讀神學的雄心壯志,認識到最要緊的都是讀聖經,接受 神的訓練和造就。他向神全然順服,一邊竭力地在家裡打掃、做家頭世務,一邊研讀聖經。 神就是這樣訓練他成為謙卑、合祂心意的僕人。



三、領受異象的王明道

王明道住在家中盡心地研讀聖經。24歲時,在他家裡開始有查經聚會。雖然開始幾次來查經的人很少,但他的講道很有力,打動了不少查經的羔羊,於是他們起來幫助他組織聚會。半年後,來聚會的人數超過100人。他也漸被邀請外出講道。



王明道領受耶利米先知的使命,要作那時代的「堅城、鐵柱、銅牆」。他在講道裏,嚴厲斥責世界裏的罪惡,抨擊教會裏背道的事情。他竭力按照耶穌基督的品格和態度,傳講不妥協的福音。而且他重視基督徒的生活內涵和見證。他堅持追求聖潔,招來不少批評,有人說他「一講道就罵人」。然而,他那顆愛 神的心、真誠、忠心的品格,吸引了不少飢渴慕義的基督徒加入他的聚會。從20年代中期起,王明道越來越重視文字的工作。27歲時,他領受耶穌「你們給他們吃吧」的說話,創辦了《靈食季刊》。甚麼是「靈食」呢?「靈食」就是靈魂的食糧,就好像我們的「天糧」。食「靈食」對我們有莫大的益處。



《靈食季刊》一年出版四次,內容包括聖經基本要道、講道信息、有關基督徒生活的文章等等。他的文章造就了不少信徒,使不少靈魂得飽足,對中國教會產生很大的影響。20-30年代的中國教會,經歷了一場屬靈的大復興。王明道是當時大有能力的傳道人之一,使教會復興之火,燒遍大江南北。


 
《靈食季刊》




1928年, 神祝福王明道,為他與劉景文小姐建立家庭。 經過9年的同心服侍,王明道為自己聚會的地方起名為「基督徒會堂」,成為一間獨立的教會,教會的模式是嚴格按照聖經的教導。王明道在他的著作《五十年來》裏憶述說:「我不希望作大事,我只希望在今日這真道不明、人慾橫流的世界上能活出 神所要的人生來……我不希望建立一個大教會,我只希望在今日這教會與世界同化的景況中,能有一個合乎 神心意的教會。」



四、從失敗到得勝

1937-1945年,正值中國抗日戰爭,也是中國基督教會的一場屬靈爭戰。1942年,對於王明道來說,是艱苦的一年。那時,北京若干教會已向日軍妥協,共同成立「華北基督教聯合促進會」,並勸王明道加入。這是他人生中面臨的一次重要抉擇,如果他不參加「促進會」,教會就會被日軍關閉;但是如果參加,就是向世界妥協。在他看來,「促進會」是日軍用來操縱教會的政治工具。王明道不願意與世俗的教會合流,就堅決不肯加入「促進會」。


1010日,王明道被傳與當時日本當局的調查官武田熙對話。當日清晨,與幾位聖徒一同禱告後,王明道就一路踏著單車,一路唱著這首歌:

「站起進攻為耶穌 作其聖架精兵 高舉其纛極尊貴 不可使之傷傾
交戰必勝而又勝 有主率領其軍 直到仇敵皆敗負 基督為萬民君」
「站起進攻為耶穌 踴躍聽其角聲 而今主顯大榮耀 速當上陣前行
仇敵雖多且兇猛 主兵更當盡忠 越遇艱難及危險 越敢奮力進攻」

他一面騎著車向前進,一面口中唱著這首歌,感覺好像有千百名軍兵陪伴他去衝鋒陷陣。 到達當局後,武田熙先對王明道說了一番景仰的說話,然後游說他加入教團,並答應給他做領導的角色。然而王明道堅決表明,他和他所服侍的教會,絕對不會加入教團。武田熙看見王明道堅決的拒絕,態度開始強硬起來。然而王明道清楚表明:他只順從 神,不順從人。結果,談判決裂。王明道已做好了被拘捕、教堂關門的準備。所幸日本人竟沒有對他作甚麼,反而向他表達了衷心的欽佩。 在這件事上,王明道經歷光榮的得勝。回顧1942年的信心生活,他形容自己每日都在驚風駭浪中渡過的,又彷似在火窯中行走了三百幾十日。但最後他深深經歷沙得拉、米煞、亞伯尼哥的 神,成為了他的 神; 神的名是應當讚美的。


1945年,二次大戰完結,國共內戰隨即展開。王明道亦將要面對他人生中另一場浩大的爭戰。 1949年,國民黨退守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19505月,在共產黨授意之下,一些主流教會的領袖在北京聯名,發表「中國基督教宣言」,表明教會要接受黨的領導,並且要「割斷與帝國主義的聯繫」,實行自治、自養、自傳,揭開了「中國基督教三自革新運動」的序幕。在教會內部,掀起了空前的控訴運動。西方傳教士被全盤否定,中國各教會、機構的領袖和傳道人多被批判和整肅。


王明道仍然堅守自己信仰的立場,拒絕加入由黨監控的「三自」組織。從1950-1954五年間,三自當局一直希望爭取王明道的支持與合作,但也遭到王明道的拒絕。直到1954年,北京「三自」組織召開控訴王明道大會。當時控訴會場內氣氛嚴肅,有人揚聲咒罵,有人靜坐哭泣。王明道眼望天花板,一言不發,任人控訴、攻擊和辱罵。


19555月,三自領袖試圖盡最後努力,爭取王明道加入,先後派六位代表去見他,但都被他拒諸門外。最後,三自領袖見無計可施,就惱羞成怒,決定剷除這塊三自運動的「絆腳石」。


87日主日,王明道與劉景文被捕,基督徒會堂被查封;王明道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在獄中,王明道過著非人的生活。受到長時間死亡的威嚇,他對 神的愛和公義產生了懷疑;後來為了營救在獄中病重的妻子,王明道放棄了信仰的立場,簽署了一份悔過書,並同意出獄後,帶領教會參加三自會。
19569月,在北京的一次集會上,王明道竟然承認自己是一個犯過許多罪的反革命分子。當局將一系列的罪名扣在王明道的頭上,除了反對三自運動一項罪名,其他全是牽強附會,無限上綱。


獲釋後的王明道精神幾乎崩潰。他描述自己是彼得,曾多次否認主的名,時刻受著良心的譴責;他痛恨自己被恐懼打敗,說了許多大話。最後,在良心的催促下,他與妻子返回公安局,否認先前的悔過書。結果王明道夫婦再次被捕下獄。他們被關押5年後,19639月,王明道接到判決書:「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那一刻,王明道感到很絕望,一切都完了。他已經撒了謊,已經失了足;他在地上已經找不到可得安慰之處,擺在他面前的只有死路一條。他還可以作甚麼呢?


就在他感到痛苦的時候,一段在他21歲時就記住的經文臨到他的內心:

「至於我,我要仰望耶和華,要等候那救我的 神;我的 神必應允我。我的仇敵啊,不要向我誇耀。我雖跌倒,卻要起來;我雖坐在黑暗裏,耶和華卻作我的光。我要忍受耶和華的惱怒;因我得罪了他,直等他為我辨屈,為我伸冤。他必領我到光明中;我必得見他的公義。」(7:7-9) 這段經文給予他力量和希望。他懇切來到 神面前,承認自己的罪惡,並且求 神給他一個機會,給他伸冤,給他辨屈。 神垂聽他的禱告。幾天後, 神就帶領他到監獄的療養室,在那裏,他獲得許多紙張,有十多個月的時間,每日除了吃飯和睡覺外,其餘時間就用來寫所感,將他從前沒有犯過的罪全部推翻, 神所賜平安、喜樂和能力再次臨到他身上。他不再懼怕了。在這段漫長的牢獄生涯裏,雖然他沒有聖經和詩歌集,但憑著熟記在心的經文,王明道獲得了屬天的安慰和力量;他還經常頌唱詩歌,如「安穩在主手里」、「救主領我」、「基督精兵」等。獄中他更學到極寶貴的一課,那就是耶穌的寬恕。以前曾有人出賣他,控告他、迫害他,但後來他本著耶穌基督的愛全寬恕了。


不久,由於政治形勢發生變化,政府決定釋放王明道。但當他看見釋放證上注明他是反革命罪犯時,他堅決不肯出監。他堅持說:「在上帝面前,我承認自己是個罪人。但在國家的法律面前,我從未犯過任何罪。」 一個月後, 神通過山西省監獄當局用計,叫他搬到監外三間房居住,如此騙他出監。19801月,其子趕去山西,將他接回上海一同居住。 出獄後的王明道已是八十高齡的老人,雖然他容顏蒼老,但精神充沛,聲音洪亮。從世界各地前來拜訪他的人絡繹不絕。當中包括著名宣教士艾德理和美國著名佈道家葛培理。


回顧自己漫長的牢獄歲月,他說自己不是政府犯,也不是刑事犯,而是信仰犯。他見證 神如何保守了他多年的艱難歲月,操練他,塑造他,讓他屬靈生命更加增長,使他的軟弱變為剛強,失敗轉為勝利。他以《詩篇》66:12向我們見證:「我們經過水火,祢卻使我們到豐富之地。」在講述受苦經歷時,他以《啟示錄》2:20勉勵我們:「你務要至死忠心。」又勉勵今日的信徒「要走窄路。」 神使用他的人生向世界展示了甚麼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參考書目:王明道著,「五十年來」, 靈石出版社

古約翰


(1859-1936)




十九世紀中葉,西教士們接受神的呼召,樂意捨棄自己的家鄉和舒適安逸的生活,前往那遙遠陌生的中國,傳揚耶穌基督拯救世人的福音。古約翰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他是第一位由加拿大來華的宣教士,曾在東北、山東、河南等地掀起大復興,並在英國及美加等地奔走,喚醒教會對中國宣教需要的關注。







I. 領受異象

古約翰 (Jonathan Goforth) 1859出生於加拿大一個貧窮的農莊,家中有九個兄弟,一個妹妹,他排行第七。他的母親很重視子女的靈性追求,從小教導他們閱讀聖經。古約翰五歲時已可大聲地為母親朗誦詩篇,不期然養成背誦聖經的習慣。然而年輕時,古約翰一直對屬靈的事並不太在意,他一心只是想着從政,將來可以為社會謀幸福,改善貧富懸殊的問題,所以他經常參加政治集會,又在屋後的沼澤地訓練自己的演說技巧。



然而有一天,神的靈感動了他,使他願意放棄自己的人生藍圖,而將生命的主權交給主來管理。至於他後來決定到中國宣教,主要是受到馬偕博士的影響。1877年某一天,他聽見這位在台灣宣教的先驅者的講道,印象很深刻。馬偕博士說:「我曾用兩年時間走遍加拿大各教會,呼籲青年人到台灣參與宣教的工作,但是可惜的是我一個人也找不到……我只好一個人返到我的使命之地;不久,我的白骨將會長埋在台灣的山野。這不是遺憾,遺憾的是:沒有一個青年人回應我的呼召,接我的棒。」這一番說話大大震撼台下18歲的古約翰。《以賽亞書》6:8的說話臨到古約翰心裏:「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從那時開始,他知道他的人生將要改變:他要成為一個宣教士,前往一個未知的地方,一個未聞福音的國度,傳講神國的福音。



古約翰領受了宣教的異象後,翌年入讀諾克斯神學院 (Knox Collage) 。在學期間,他節衣縮食,潛心研讀神的說話,並積極地挑旺同學們往海外宣道的熱忱;課餘的時候,他更會走到監獄、貧民窟逐家逐戶傳福音,在屬靈上裝備自己。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古約翰看到戴德生所寫的《中國屬靈需要的呼聲》“Chinas Spiritual Needs and Claims”,大受感動:一個人口頻繁、卻未有福音的國度,還有哪一個國度比起中國更適合古約翰去服侍呢?



II. 開拓河南

188710月,古約翰被按立成為牧師,並與他解逅多年的羅莎蓮(Rosalind) 小姐結婚。1888年初,29歲的古約翰和他的妻子繞了大半個地球,輾轉抵達中國山東省的煙台。翌年,古約翰得着了前往內陸地區宣教的道路,這是他夢寐以求的事。古約翰一家三口(連同他十個月大的小女兒)踏上輕舟,沿渭河乘流而上,向着他第一個使命之地河南進發!內地會負責人戴德生來信勉勵他說:「親愛的弟兄,如果你要到內陸宣教,你要以膝蓋來代步(Go forward on your knees)。」意思是:「如果你要進入內地宣教,你一定要靠著禱告來求神的引領,不要想你用腳和飛跑的腿,就可以跑得很快、很遠。」這一句說話,成為了日後古約翰開拓河南北部時的座右銘。



對一個外國宣教士而言,開拓河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小女兒就是因為無辦法適應當地惡劣的環境而斷送了生命,對他們兩夫妻造成很大的打擊。終其宣教的生涯,十一個孩子中有五個就是在中國病死的。在他寫給加拿大朋友的書信裏說:「無人會明白我們的痛苦……但是神是『叫萬事互相效力』的神,祂取去我們的最愛,一定有祂的理由。我們禱告我們的犧牲,能夠使我們更配得服侍這片土地的靈魂,傳講那位已經得勝死亡的耶穌基督。」



除了要經歷喪子之痛,古約翰第二個要面對的困難就是語言的障礙。在學生時代,他學習語文的成績就很不理想,偏偏中國的方言千變萬化,更令他接應不暇。經過幾個月的密集學習,他也沒有很大的進步。尤其令他沮喪的是,比他晚來的同工季理斐 (DM. Gillivray)反倒後來居上,學得又快又好。有一次他們兩人一起出外佈道,聽眾們毫不客氣地對古約翰說︰「你坐下吧,不要說了,由他說吧。」古約翰開始質疑:自己是否來錯地方呢?他跟他的妻子說:「如果神再不在我身上施展神蹟,恐怕我也要成為一個完全失敗的宣教士了。」然而就在那天的講道裏,不知何解所有他學過的生字、句子有組織地浮現在腦海裏,眾人也聽得很陶醉。兩個月後,古約翰接到一位舊同學的信,信上提到有一天,他們幾個同學聚在一起的時候,忽然覺得應該特別為古約翰的「某一個難題」禱告,而且在禱告後也都覺得這個難題已經解決了。古約翰立刻翻開日記,發現那就是他開始口若懸河的一天!就是這樣,古約翰征服了語言的障礙,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然而這個只不過是起頭,擺在他面前的,還有許多又大又難的試煉、逼迫。當時的百姓普遍對「洋鬼子」不是抱有太大的好感,每當他們的街上出沒的時候,已經為他們準備好泥塊、糞便,甚至石頭。更有謠言說:這些宣教士以傳教為名,實際上是要拐帶孩童,挖出他們眼睛和心肝來煉製仙丹。盲目的群眾,不分青紅皂白,掀動對宣教士的仇視,令歷盡艱辛所建成的宣教站,無人問津。


但感謝神,讓古約翰想出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將自己家中的大門打開,讓人參觀,條件是:每位參觀者都要首先聽他講道。老百姓在好奇之下,紛紛來到古約翰的家裏參觀。據統計,他的家曾有25000人到訪。這一方面令到對他們不利的傳言不攻自破,另一方面則成就了一個傳福音的上好機會。由於到訪的人越來越多,古氏夫婦平均每日得用八小時向眾人講道。藉着謙卑、懇切的禱告,古氏夫婦興起了一個又一個寶貴的同工和神的僕人,同心服侍河南的福音工作。

1900年夏天,正當河南省佈道工作滿有成效之際,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臨到所有在中國的宣教士。義和團之亂,挑起國人仇外情緒,掀起了仇殺洋人的熱潮。古氏一家在四圍喊殺聲中逃亡。在逃亡期間,古約翰更被拳匪用石頭打至重傷,命懸一線。經歷24天朝不保夕的恐怖日子,古氏一家終於逃出生天。



這一次的義和團運動,被殺的西教士約有1888人,華人信徒殉道的則有5000人。然而這場歷史大浩劫,並無打消古約翰在中國宣教的念頭。1901年,當他再次返到中國的時候,不少中國人大感驚訝,他們不明白是甚麼驅使他可以連性命也不顧,都要返回來傳福音。百姓的內心再一次被打開,福音進一步在中國的內陸地區蔓延。


III. 東北大復興
1907年,古約翰應馬偕博士邀請往韓國一趟,沒想過就親眼目睹當時韓國大復興,而且這一種大能的工作,是他在以往19年的宣教生涯中未曾見過的。三星期後,他改由陸路回來,順道經過東北的一些教會,他放下了原先預備好的信息,將是次的所見所聞向會眾分享。



1907年平壤大復興;圖為宣教士向一班韓國學生講道


  

第二年的春天,他應邀再度前往東北領會,結果就帶來了東北教會的一次大復興。復興的火焰不單蔓延至當時的東北三省,也燃燒至中國西南的成都。長老教會五年內有1,300人受洗。此後,聖靈大大使用古約翰走遍中國各地,進行奮興佈道的工作。68歲以後,古約翰的事奉主要是集中在東北三省,他的宣教工場伸展到吉林、長春等地,並向遼寧省推進。另外,他亦曾經到馮玉祥將軍的軍中講道,超過4,000名軍人因着他的講道而受洗歸主。這一些軍人因為信奉基督,軍紀特別嚴明;有別於其他四處搶掠的軍閥,深受老百姓的愛戴。


隨着年紀老邁,加上四處奔波,古約翰的健康開始亮起紅燈。1930年初,他的右眼視網膜脫落,無法醫治,引致右眼完全失明。但這無損他在中國宣教的熱情,他已經決定要將晚年奉獻給這片黃土地。很不幸,19333月,古約翰僅存的左眼亦都完全失明。起初,古約翰認為他的宣教生涯已經過去,他再不能看、不能寫,也不能再看見百姓的臉容。但他漸漸發現還有很多事他是可以做的。他曾經看過整部聖經73次,新約的經文(中文和英文)他都能銘記於心。有羔羊來找他的時候,他還可以聆聽他們的需要,然後用正確的章節、比喻、聖經故事來幫助他們;他還可以禱告,還可以寫信給他在中國的同工。瞎眼只能為他帶來少許的不便,但卻不能停止他對神的事奉。古約翰繼續維持每日四次講道,每次講道都吸引過千人來聽,不少人被他的生命感動。


直到1934年,他的妻子病重,需要返到本土接受特別的護理。75歲的古約翰就陪伴他的妻子,登上了離開中國的列車。在車站裏,擁擠着人群;他們來自東北的48所教會,為要見他們的牧者最後一面。羅莎蓮在她的丈夫耳邊描述當時的情景:來送別的人多如海邊的沙,他們有些舉起橫匾:「為我們留下真愛的牧者」、「耶穌基督忠心的僕人」。古約翰不禁流下兩行眼淚。在火車開出的一刻,古約翰把握他最後的機會,探出窗外,俯首躬身,面向群眾,然後以手連心,望向蒼天,示意他們終有一天要在天家相聚。


 
古約翰和他的妻子羅莎蓮合照
  

回到加拿大以後,許多教會也邀請古約翰來為他們講道。古氏夫婦並無歇下他們的雙腿,兩年間在加美兩地巡迴講道。他的信息永遠都是一樣:福音的大門已經被打開,在地球的另一端,需要更多傳福音、收莊稼的僕人。然後,他就會挑戰每一個聽道的人,問:「為甚麼你不能夠去呢?」當年,古約翰就是被馬偕博士的這個問題打動,毅然踏上宣教的道路。今日,他再向台下的人問:「為甚麼你不可以去呢?」1936107日,古約翰繼續出去講道,好像平日一樣。當夜,透支的古約翰帶着疲倦的身驅上床睡覺,就在熟睡之中安然離世,享年77歲。



參考書目:Janet & Geoff Benge, "Jonathan Goforth : an open door in China",  Seattle, WA : YWAM Pub., 2001

席勝魔

(1835-1896)




席勝魔是中國山西省的福音先驅,他所辦理名為「天招局」的戒毒所,曾經拯救無數人的身體和靈魂。






第一部份:秀才食大煙

中國山西省


席勝魔,原名席子直,西元1835年﹝即大清道光十四年﹞,出生於山西省平陽府西張村。世代以來,席家一邊務農,一邊行醫濟世,不單只家道豐富,也深得百姓的愛戴。席子直在五兄弟之中排行最小,他天資優異,又勤奮用功,熟讀儒家的四書五經。僅是十六歲的時候,席子直已經取得了秀才的功名,又娶了美麗的妻子,人生路途可謂一帆風順。





可惜從亞當開始,罪進入了世界,眾人都因罪而死,並沒有一人倖免。即使席子直生活富足,無憂無慮,他也意識到自己是個罪人,為此常常感到不安。加上後來他經歷了父母離世,兄弟分家,頭兩任妻子也都英年早逝,他明白到人生原是空虛苦短,心裏不禁思想著一個問題:「人死後會怎樣呢?」



人死後會怎樣呢?席子直定意要去尋找答案,只可惜他一直找不到門路。作為一個儒家的學者,他深知孔子、孟子只是教導人如何為人處世,對死後的事卻一無所知。孔子就曾經說過:「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他連今生的事都未識透,又怎樣知道死後的事呢?於是席子直就轉而鑽研佛、道兩教,將經書從頭到尾考究過一遍,結果仍然是徒勞無功。佛、道兩教的神仙只不過是由凡人演變出來的,釋迦牟尼是印度的太子,因為厭世而出家修行,最後竟然因為食物中毒而死。至於玉帝,他本來是漢朝一個叫張儀的道士,死後一千多年宋徽宗才將他追封為玉帝。這些宗教的始祖,來源竟然是如此撲朔迷離。為了學佛學道,席子直心力交瘁,最終得了一場大病,長久服藥也不能痊癒。


           
士紳吸食鴉片情況
此時中國正值多事之秋,英國人藉著向中國走私鴉片謀取暴利,稱之為「福壽膏」,欺騙人說食了會身體健康、充滿力量。中國廣大的百姓深受鴉片毒害,家家種鴉片,戶戶食大煙,人人不事生產,導致國庫空虛。山西省本來是農產品豐富之地,但不少農民卻改種鴉片的原料罌粟花圖利。席子直見自己久病不癒,在朋友的唆擺之下,他開始了食第一口鴉片煙。鴉片本來是一種藥物,但它之所以變成毒品,是因為它能奪去人的心,使人心癮難除,無法自拔。席子直染上鴉片煙癮之後,不但荒廢正業,身體也越發衰弱,皮黃骨瘦,好像一具死屍一樣。煙癮發作的時候,更是渾身酸痛,頭暈眼花,眼淚鼻涕一直流,簡直是生不如死。





吸食鴉片,又名福壽膏

然而主耶穌有莫大的憐憫。在這個時候山西省發生大旱災,農作物嚴重失收,餓死的人數之不盡,有幾位外國宣教士就前去了解災情,打算發起募捐賑災。不過在鴉片戰爭之後,很多中國人都對外國人恨之入骨,連外國宣教士都受到牽連。他們雖然得到外交保護,未至於有生命危險,但是要傳福音卻是十分困難。很多中國人視基督教為邪魔外道,將救恩拒諸門外。


           
李修善(David Hill


有一位來自英國循道會的李修善(David Hill),他和同工聽聞山西有災情,就前去賑災。他們一面發放糧食,一面傳福音。只不過中國地大人多,怎樣才能夠向這麼多人傳福音呢?李修善和同工計劃先從讀書人著手,因為讀書人識字,可以自己看聖經,較容易明白真道。於是他們製作了一系列以聖經經文為本,再附上解釋的屬靈書藉,包裝成一包,在試場門口向考生免費派發。雖然讀書人都喜歡看書,但是怎樣確保他們會認真地看這些屬靈書藉,不會拿回家「墊煲底」呢?





李修善在英國的時候本來是個富有的人,所以他拿出豐富的獎金,藉著舉辦一場有奬的徵文比賽來向文人傳道。他們出了六條題目,包括何謂真道根源、正心、禱告、賞善罰惡、偶像和大煙。這個消息傳到席子直那裏,起初他都半信半疑,但想到自己因為食大煙已經傾家盪產,家中正需要這筆獎金。而且六條題目當中「大煙」那一條,簡直是專為他而設,他實在有太多感想可以抒發。於是他將這些屬靈書藉讀得透徹,然後寫了幾篇論文,投稿參賽。



結果在李修善評閱的一百二十篇參賽作品之中,獲得頭三名的,竟然都是出自席子直的手筆,不過他用了不同的筆名參賽,只是在最好的那一篇才用自己的真名。席子直知道結果之後,當然喜出望外,但因為仇視外國人,就半推半就地去李修善那裏領獎金。誰知這次領獎的會面,正是羊遇見牧人。兩個人一中一西,素未謀面,卻竟然一見如故。李修善因為心裏積存著善,臉上就發出善的光芒來。席子席看見他如天使般的面貌,心中的仇恨盡掃一空,深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另一方面,李修善看見席子直的時候,也動了憐憫的心腸。他見席子直一表人才,卻淪為鴉片的奴隸,實在是可惜。李修善極之盼望席子直可以得救,於是就邀請他往後繼續前來查聖經,學習真道。



第二部份:歸信基督,改名勝魔

於是二人以《新約聖經》為本,席子直教李修善中文,李修善就教席子直真理。當席子直的心靈漸漸開竅,李修善就輕輕提點他要戒大煙,使他曉得為自己的罪憂傷痛悔。終於有一次,席子直跪在地上,正向 神流淚認罪的時候,他看見書上的一句說話:「信靠那愛我,為我捨身的上帝的兒子」。他頓時恍然大悟,明白到耶穌是何等的愛他,在十字架上捨命,原是要赦免他一切的罪過,叫他能得永生。席子直就是這樣得蒙重生,他決志要報答主的恩情。

重生得救後的席子席,他能夠被 神多多的重用,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堅決脫離魔鬼的綑綁。

席子直信主之後,心裏定意永遠不再食大煙,但是煙癮卻不斷地發作,叫他身心交戰,飽受煎熬。事實上凡是會令人上癮的事物,道理都是一樣,就好像賭博、電子遊戲、色情資訊等等,很容易奪去人的心,變成人靈魂的毒品。這個情況實在有如保羅所說,在我們肢體中另有個律和心中的律交戰,把我們擄去,叫我們附從肢體中犯罪的律。席子直看出了這個無非是魔鬼的詭計,叫他仍作罪中奴僕,與主的恩典隔絕。所以他情願戒煙死去,也決不要繼續活在罪中。



但席子直知道單靠自己的力量,決不可能勝過魔鬼,所以他懇切禱告求神的幫助。聖經的話是可信的,耶穌曾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正當席子直苦苦掙扎的時候,他讀到約翰福音裏耶穌求父賜下保惠師聖靈的說話,心裏立時充滿指望,就再三懇求要得著這有大能大力的聖靈,使他可以得勝魔鬼。在聖靈的幫助下,席子直最終徹底地戒斷了煙癮。這段得勝的經歷大大增加了他的信心,使他立志一生要為真理打仗,戰勝魔鬼。他認為真假本來勢不兩立,從真就要棄假,於是就一把火將家裏的偶像全部毀滅。我們不難想像在當時滿天神佛的中國社會裏,這件事有多轟動,在西張村是前所未有的,村民都以為席子直著了魔。在這個時候,席子直就為自己起了一個外號叫「勝魔」,就是要勝過魔鬼的意思。



第二,聽見 神的說話就去遵行。

席勝魔得救後,想到馬太福音的說話:「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早年他與兄弟彼此不和,以至分家生疏,但當他曉得聖經的教訓之後,就主動去向兄弟認錯賠罪,重修舊好。兄弟們都感到十分希奇,剛硬的心腸就轉化過來,甚至有一些外人都心悅誠服。



席勝魔成功戒煙之後,更熱心向人傳福音。而傳福音最有力的方法,莫過於親身的見證。昔日只顧食大煙,不務正業,常常亂發脾氣的席子直,信福音之後變成了勤儉用功,持家有道,溫柔敦厚的席勝魔。昔日面黃如土,骨瘦如柴,好像死人一樣的席子直,信福音之後變成了容光煥發,肥肥白白,彷如新人一樣的席勝魔。這種驚人的改變,證明耶穌基督復活的大能在他身上發生作用。雖然村裏的人對福音仍然是半信半疑,但席勝魔的出死入生卻是鐵一般的事實,叫人無不信服。此後席勝魔建立了家庭教會,一家人持守每星期禮拜。

第三,恒切禱告戰勝魔鬼。

席勝魔的妻子本來沒有信主之心,但見丈夫回復健康,態度也變得溫和,就沒阻礙他的信仰。但後來有一次她在家裏聚會的時候,行為異常,翻來覆去,目露兇光,就連不信的人也認得出她是被鬼附著。席勝魔多番禱告也不見功效,心裏就焦急起來,想到自己取名「勝魔」,現在魔鬼卻親自來他家跟他比個高低。正苦無對策之時,他想起馬可福音的說話:「非用禱告禁食,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他方才明白到自己疏忽了禁食這件事,於是他不只自己禁食,更聯同家人一起禁食三天,懇切禱告,最後他果然成功奉耶穌的名將惡鬼趕了出去。從此以後,每逢遇上重大的事,席勝魔都必先禁食禱告,結果每次他都大得幫助。後來他幫人戒煙,也相信禱告為先,用藥為次,藥物加上禱告的幫助,才能夠使人從煙癮中得釋放。

 
席勝魔﹝中﹞與主內同工


席師母梁氏


第四,善用金錢作救人的工作。

在席勝魔的影響之下,妻子的信心大有長進,更成為他得力的同工。由於席勝魔以自己的家作為聚會場所,招呼從四面八方來禮拜和戒煙的人,花費一點也不少。有一次當他為福音工作花光了積蓄,正是一籌莫展之時,他的妻子就將出嫁時的衣裳和首飾統統都變賣出去,全力支持丈夫。席師母不作奢華的妝飾,跟隨丈夫過捨己服事人的生活,使自己的貧窮成為別人的富足。



席勝魔東奔西走,往附近的地方去傳福音、領禮拜。他就像使徒保羅一樣,為福音多受勞苦,飽經憂患。有一次他應別人的邀請,獨自到一條較偏遠的村莊去幫人禱告治病。由於路途遙遠,到了天黑他仍然未到達目的地。此時狼聲四起,一群兇狠的狼準備要撲出來將他撕碎,他驚慌得跪下來向主禱告,然後就暈倒不省人事。誰知主一直保護著他,使他經過死蔭幽谷也不至遭害。當他醒過來的時候,那群狼竟然消失得一乾二淨,他也絲毫無損。



此後席勝魔開了一間藥房,名叫「福音堂」,在那裏一邊賣戒煙藥救人的身體,另一邊教導聖經救人的靈魂。這就如使徒保羅當日在羅馬租房子,有兩年之久跟來訪的人查聖經一樣。「福音堂」的設立,為山西省的福音工作奠下了良好的基礎。此時在山西省洪洞縣,有一位叫范洪年的先生,他也從外國宣教士那裏歸信了主。他常常接待人到他家中戒煙。但是戒煙的工作比想像中困難,前來戒煙的人在范洪年家中無所事事,很容易就想犯罪。於是席勝魔前去協助范洪年定立章程,教戒煙者唱讚美詩、背誦聖經、早晚聚會禮拜。就是這樣,范洪年的家成為了福音戒毒所,席勝魔為這裏起了個名字,叫「天招局」。



天招局一邊用藥物解決人身體的問題,另一邊用福音解決人靈魂的問題,雙管齊下,大見功效。然而,前來戒煙的人愈來愈多,需要大量的戒煙藥,藥從哪裏來呢?此時席勝魔想到自己的福音堂既然是賣藥的,不如直接在本地生產戒煙藥,不用從遙遠的外地運送過來,既省時又省錢。就是這樣天招局在華北四省擴展起來,總共有四十五個分局,其中有一些更是專為女性而設的,為中國興起了很多屬靈母親。



席勝魔不求從人而來的虛榮,只是默默承擔牧者的職份。有一個少年人在他母親苦苦哀求之下,得以進入天招局戒煙,但少年人戒好了煙之後,竟然好食懶做,又在教會中分門結黨,到處造謠生事,甚至故意傷害席勝魔。雖然少年人屢勸不改,席勝魔感到束手無策,卻仍然忍耐著服事了他四年。後來主親自懲罰這個少年人,收回了他的性命。又有一次,有一對信主的兄弟爭執起來,弟弟正要以斧頭襲擊哥哥,卻錯手斬傷了一個旁人。那時候正值寒冬,席勝魔千里迢迢的去到兄弟家中勸和。又去慰問那個被誤傷的旁人,甚至當了身上的皮袍去為他支付藥費,教導他明白替人受害,原是有福的。



當華北各處都有天招局的時候,著名的戴德生牧師正好來到山西省,協助辦理教會的事情。在眾人一致的認同之下,藉戴德生的按手設立,席勝魔正式成為山西省教會的牧師。天招局在華北拯救了無數人的身體和靈魂,但信徒不要因一時的成功而掉以輕心,仍然要警醒度日。有一年冬天,在席勝魔的牧場裏有幾隻羊凍死了,席勝魔仔細思量,明白了其中屬靈的教訓。羊要趁夏天草木茂盛的時候多食草,積蓄身上的脂油,因為到了冬天無草可吃的時候,瘦弱的羊就免不了要凍死。信徒在平安的日子也要多聽主的道,使自己的靈魂豐足,免得在患難的日子,信心軟弱的人就要跌倒。後來這件事果然應驗,清朝末年發生了「義和團運動」,拳匪高舉「扶清滅洋」的旗幟,大肆殺害外國宣教士和華人基督徒。席勝魔一生事奉主,他打過美好的仗,跑盡當跑的路,到了六十歲的時候,就無悔無憾地回到天家去。



參考書目:林輔華, 鲍康甯,「向毒品宣戰的先锋 : 李修善與席勝魔 , 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2006

戴德生

      (1832-1905)




中國禾場上的宣教偉人,每個中國基督徒,直接或間接地從他領受福音恩惠;他是「中國內地會」(現為「海外基督使團」)的建立者。年青時他離開至親,孤身遠渡中國上海,進入一個語言文化差異很大,外國人不大受歡迎的地方傳教。最終他克服各種障礙,使中國沿海及內陸地區的福音工作得以興旺,全是他對中國靈魂熱切關懷,對獨一創造主神單純信靠而成就的結果。







戴德生在年青時離開至親,孤身遠渡中國上海,進入一個語言文化差異很大,外國人不大受歡迎的地方傳教,最終克服各種障礙,使中國沿海及內陸地區的福音工作得以興旺,全是他對中國靈魂熱切關懷,對獨一創造主神單純信靠而成就的結果。



戴德生 (James Hudson Taylor) (1832-1905) 在1832年5月出生於英國小鎮班士利的一個基督教家庭,自少便從父親那裏接觸很多聖經故事及與中國有關的事,促使戴德生生出要往中國宣教的熱情。然而當他十五歲進入一間銀行任職初級文員後,同事挑戰他信仰的說話和世界引誘的聲音令他開始懷疑一直信仰的真實,他開始對讀經及崇拜產生厭倦。後來卻因為患了眼疾,他被迫辭去銀行工作,在家中讀書及休養,期間他無意中翻開了一本福音小冊,看到一個患上嚴重肺病煤礦工人死前信主的見證,那個煤礦工人因耶穌在十字架說「成了」這句話,而相信了耶穌。戴德生深深思想「成了」這句話的意思,那一刻聖靈開啟他心中的眼睛,讓他看見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完全的代贖世人的罪惡,所以說「成了!」他明白到自己不能做甚麼,只能從心底裏接受基督為他的罪受死,並且永遠讚美和侍奉神。奇妙的是原來那個中午,戴德生的母親在親戚家中,正跪下禱告,她對神說:「親愛的天父,求你使我的兒子悔改經歷重生。我若沒有禱告蒙應允的確信,我絕對不會離開這個房間。」神垂聽了一個母親懇切為兒子的禱告,就在那個下午戴德生經歷了重生。他再次讀經及參加崇拜,靈命漸漸成長,此時到中國宣教的異象再一次閃進他的腦海中。他為了能到中國宣教,在屬靈上和實際能力上也好好裝備自己,首先學習中國語言,當時他只有一本中文官話寫成的路加福音,於是在有限的資源下他與表弟慢慢對照經文,記下相同的詞彙,從而掌握了一些常用中文的意思。






21歲的戴德生畫像
與此同時,戴德生積極搜尋中國宣教的資料,從來華的傳教士中得知具備醫藥知識有助於中國傳教,便先替一名任職醫生的親戚出任助手,再到倫敦接受進一步醫學訓練。在屬靈上,他知道將來去中國只有神可以倚靠,所以他學習凡事單靠禱告倚靠神,而且戴德生也學習過著節儉的生活,早晚只吃一個麵包,午餐吃幾個蘋果。雖然經濟緊絀,但仍持守十一奉獻。他為到自己可以越來越為神獻上更多而感謝神,他甚至可以為神獻上他收入的十分之六。他說:「神啊!我為你獻上更多時,我的靈魂越發感到豐足喜樂,求你更多地使用我…」期間他也曾經歷金錢及疾病的考驗,然而神一直都保守他的平安。到了21歲那年,太平天國在中國崛起,佔據中國中部地區,他們不像其他中國人般敵視外國人,讓戴德生感到是神給他服侍的好機會,便放低未完成的醫學課程,又與不願跟他往中國傳教的未婚妻解除婚約,獨自坐船前往上海,展開中國宣教之旅。



初抵上海時由於清兵常與叛軍開戰,不宜立刻傳教,他便首先學習普通話,不消幾個月他已能獨自到市場買東西及討價還價。之後他學習以中文禱告、讀經甚至詢問病情,又開始與其他宣教士坐船到周邊小鎮派發聖經及福音單張;為加快傳福音進度,戴德生與其他宣教士在第二年嘗試進入內陸一百哩傳教,試驗的結果是官吏沒有敵意,他們便更放心到其他地方包括通州、寧波等地放膽傳道,終於戴德生在23歲的時候結出自己在中國的第一個果子貴華,並替他施洗入教。那時他為了能較容易與中國人,特別是內地及鄉間的居民相處,使他們覺得被尊重,決定換上中國裝束及留長髮紥辮,更曾因為染髮弄致滿面紅腫;戴德生實在愛中國靈魂,他願意為到拒絶聽福音的人禱告,又冒著危險向妓女傳道;當他知道汕頭這處道德風氣很差的地方沒有傳教士,便認定是主的呼召,然後與另一位傳教士一同前往當地傳道及開診所。 又有一次在回上海的旅程上,戴德生被僕人盜去行李,後來他雖知此事原來是早有預謀,但他選擇學習神的愛,禱告後便寬恕了他。在戴德生24歲的時候,英中兩國再為禁煙的事開戰,亦再次增加了中國人對外國人的仇視,戴德生最終留守在寧波協助巴格爾醫生照顧婦孺,又組織一個中國基督徒團契,訓練華人基督徒,鼓勵他們向同胞傳道。神在他二十六歲的時候為他與瑪莉亞建立家庭,婚後不久便生下一個女兒。後來當他接替了巴格爾醫生的醫院事務後,金錢上的所需便成為兩夫婦的禱告題目,神每次亦總會垂聽他們呼求。然而戴德生積勞成疾,患上肺病,逼不得已下須返回英國治療。他離開寧波的時候教會已有二十一名信徒,並有兩位中國信徒負責查經班。



返回英國後,醫生雖告訴戴德生必須長時間休養,幾年內不能回中國,但他的心早已留在中國的傳道工作上。他首先與同船回來的中國信徒王立羣將新約聖經翻譯成寧波話版本,自己亦利用這段時間到倫敦進修醫學,取得醫生資格以方便日後的福音工作。隨著健康好轉,他到訪很多差會進行游說,懇切為到可以差派二十四位傳教士到中國十一個省份開拓而禱告,又出版了一部小冊,指出中國每日有三萬三千個人在沒有神及希望下死去,英國人就好像正守著羊圈的一隻羊而不理會那九十九隻正走向滅亡,令很多人為此感到難過。此時戴德生特意為中國宣教而成立了「中國內地會」,強調以絶對信心倚靠神的供應,不會向外借貸、征款或募捐,只接受那些受神感動而主動獻上的金錢。神最終為內地會預備了各樣所需,並十六名年輕而有信心的傳教士,與戴德生一家六口前往中國。



穿上唐裝的戴德生和中國內地會宣教士合照;穿唐裝為要方便親近華人。
內地會初期以杭州作傳教基地,他們在當地租了一間大屋,辦教堂、診所及醫院,各人日常穿着中國裝束,這是內地會和其他教會最不同,亦是常常受外國人批評及當作笑柄的地方,戴德生曾表示中國是一個能容忍不同宗教的國家,只要不穿洋服,便可除去本地人心目中基督教是洋教的觀念。因為他捨己,穿著中國衫來親近羔羊,不少群眾常會聚集聽他們講道和醫病,福音工作得以慢慢興旺。



加入標題中國內地會門口的對聯:耶和華以勒(創22:14);
以便以謝(撒上7:12) ,表示對神的信靠。
兩年後戴德生離開杭州前往揚州開拓,卻在那裏遭到一次大挫折,有謠言指內地會的人帶走和吃當地的小童,結果招致極大民怨,在神保守下,才能安全逃離楊州。因為福音工作受到攻擊,加上幾個會友的離去對戴德生打擊很大,有一段時間他感到情緒低落,脾氣暴躁,靈性跌入低谷。這段日子裏他收到朋友的信,得著很大的鼓勵,他握著「我們緃然失信,衪仍是可信的」以及「我永不離開你」的說話,重新仰望耶穌而得著力量。不久之後雖然他兩個兒子及妻子瑪莉亞先後離開人世,但他再次仰望神,感到與神比從前更加親近,便克服了喪親之痛,繼續專注內地會的發展。













一年後戴德生返回了英國,招聚了一些宣教士和一批有名的人出任內地會顧問。他亦與福珍妮建立了另一段婚姻,然後再次回到中國,推動內地會本土化及內地化,盡可能減少外國同工;戴德生的角色亦轉為培訓中國信徒。在四十二歲那年他的下肢因傷而幾乎癱瘓,需要卧床休養,即使如此,他沒有一刻放下對中國福音工作的使命。他不能行,但可以寫作;他努力寫作,他求神差派十八名佈道者到中國的信息,發表於幾個刊物當中,一年後他更出版了名為「中國億兆」的期刊,鼓勵中國人傳教;直至他的傷病好轉,能下床活動,便開始往來英中兩地,推動更多外國人來中國傳教,戴德生一生都為差派的事懇切禱告。


戴德生墓碑刻有"MAN IN CHRIST"



戴德生到了晚年的時候,他主要到不同國家宣揚中國對福音的需要,來中國的宣教士已不僅是英國人,亦有瑞典、美國及澳洲藉人士。直到1905年七十三歲的他第十一次到訪中國,6月在親人的陪伴下離世。戴德生在中國服侍了福音工作五十多年,結出了無數的福音果子,他的人生如同一粒麥子,埋在地裏,結出許多子粒來。在他的墓碑上人們亦刻上A MAN IN CHRIST四個英文字 ,見證他一生活在基督裏。








艾偉德

(1902-1970) 艾偉德於1902年出生倫敦北部,她雖然是一個貧窮的侍女,卻擁有盡心、盡性、盡力愛神的態度,成就在中國宣教偉大的工作。 第一部份:不斷叩門,尋找往中國的道路 ...